主题 |
劳务输出大县的金融支持创业模式探析 |
作者 |
余盛宇 杨庆明(人民银行兴国县支行) |
调研背景 |
日前,人民银行兴国县支行就该县金融支持创业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查表明,兴国县金融部门探索了不少适应县域农村创业特点的金融支持模式,由此引发的思考和启示值得类似劳务输出地区借鉴。 |
调研时间 |
2010年07月 |
![]() |
一是信贷管理难。由于创业信贷大多涉及打工人员,流动性大,特别是一些本地承贷、外地创业的“远程贷款”,造成贷后检查、贷后跟踪、本息催收等工作难以开展,还有一些身处外地的创业者,经常变换通讯地址和联系号码,更是无从监控管理。 二是信贷服务难。据对农户调查反映,当前农村信贷服务依旧不太满意,时间长、资料多、手续繁琐等问题未得到有效改进。如农信社的农户授信评级,从资料收集、评定、上报、放贷等,至少需要半个月,而农行惠农卡更是因“网点少、人员少”而备受诟病,容易影响创业时机。 三是信贷准入难。农村创业者特别是微小企业、种养大户,普遍处于创业初期,规模小、资产少、缺乏规范财务管理,收入不稳定,且普遍存在抵押不足的问题,大额融资需求往往难以符合贷款条件。 四是风险防范难。“三农”作为农村创业就业的主阵地,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较大,且涉农保险、担保等发展滞后,同时,创业贷款大多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小额信贷产品,对农村信用意识和信用环境的要求较高,但显然当前农村信用环境仍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这些都加大了信贷风险的防范化解难度。 基于此,结合兴国县金融支持农村创业的模式与运作,我们提出几点金融思考。 (一)要培育坚实的创业信贷经营土壤。 对于推动农村创业就业,政府部门除了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还应在信贷支持方面给予贴息、贷款奖励等激励措施。金融部门要配套地提升创业信贷服务水平,重点要降低创业信贷门槛,简化贷款程序,缩短审批周期,为农村创业就业群体开设小额贷款的快速办理绿色通道。 (二)要形成有效的信贷风险防控机制。 金融部门对“远程贷款”要实施科学的监控管理,如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的贷款,建议联结本地具一定实力、与打工者联系紧密的人员作为第三方担保人或组建信用共同体,促进信贷管理本地化、便利化。同时,金融机构可以在外出务工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一定的信息联系点或联络员,定期互通信息,增强信贷管理的有效性。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