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劳务输出大县的金融支持创业模式探析 |
作者 |
余盛宇 杨庆明(人民银行兴国县支行) |
调研背景 |
日前,人民银行兴国县支行就该县金融支持创业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查表明,兴国县金融部门探索了不少适应县域农村创业特点的金融支持模式,由此引发的思考和启示值得类似劳务输出地区借鉴。 |
调研时间 |
2010年07月 |
![]() |
4、农村创业新型小额贷款逐渐启动。 兴国县农户自立互助社自2009年初创立以来,积极介入农村创业市场,为农村微小创业者提供小额信贷业务,目前已累放发放小额贷款700多万元,其中种养业33万元、经商146万元、服务业211万元、加工业113万元。在农村创业服务上的遗拾补缺作用已逐渐显现。 5、创业融资担保服务得以增强。 该县下岗再就业担保中心从2009年开始,进一步放宽农村领域的担保条件和门槛,为进城创业农民、返乡农民工、种养大户等3类农村创业群体提供贷款担保。截止今年5月份,该担保机构共发放此因贷款322笔、金额1100万元、贴息45万元,就业带动效应明显。同时,该县一些金融机构针对农民创业担保难的问题,也推出了“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农户”的担保形式,支持了农户办果园、购置农机具等资金需求。 (四)形成了“远程+留守”的运作模式。 针对辖区外出打工、留守家庭、返乡农民工三类主要创业就业群体,兴国县金融机构开展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远程+留守”的运作模式。 1、远程模式。 主要是该县金融部门发放的本地承贷、异地创业的“远程贷款”,包括外出务工和在县城创业二块。外出打工贷款主要是以本地的资产或信用作担保,融资用于在外地办厂、做生意等,如该县社富乡有近3万人外出打工,超过全乡一半人口,其中金融部门对打工人员的贷款近500户,金额800多万元,近2年全县共发放此类远程创业贷款7000多户,金额达1.5亿元。而在县城创业的大多是返乡农民工有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后,回到县城创业。如该县鼎龙乡、社富乡、杰村乡等,不少农民外出打工从事灯饰、装修、建筑等行业掌握一定技能后,回乡自主创业。社富乡农民潘某外出打工返乡后,通过本乡农信社获得5万元贷款,在县城开了一家门窗加工店,年纯收入达4万元,并带出本村2人帮店。 2、留守模式。 留守模式是金融部门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以妇女、老人和返乡农民工为主的留守型家庭创业就业。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