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金融危机下对县域筹融资关系的探讨 |
作者 |
李球秋 |
调研背景 |
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重要内容。为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剧变,宏观调控政策从“双防”,向“一保一控”和“保增长”的转变,凸显了党和政府为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民生的不断改善做出重大调整,也对县域筹融资情况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对会昌县当前筹融资情况的调查分析,就在国外金融危机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变化下,如何改善县域融资状况,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和服务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探讨。 |
调研时间 |
2010年06月 |
![]() |
与沿海县(市)比,会昌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受此制约,融资条件建设还不充分:一是“画地为牢”的融资思维氛围浓厚,多渠道融资的意识还不强;二是自身素质建设注重不够,多种融资渠道条件还不够成熟;三是银行认可的担保形式单一,除土地、房产抵押担保外,其他形式担保难获通过,企业 “担保难”问题难以扭转,贷款方式以财产抵押的越来越多,增加融资的手续与成本。 (五)金融机构信贷产品的设置与县域融资需求存在差距 金融机构现行的信贷门槛设置、授权授信、新产品开发、制度考核等措施都由上级制定,由于上级行是站在更大一个区域、更高的层次考虑问题,对于地区差别,特别是县域间的差别难以全面统筹,而县域因经济总量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自身条件不够成熟,融资需求与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设置种类与要求还存在差距 。 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宏观政策的研究,提高前瞻性 宏观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因此加强对宏观政策的关注、分析和研究,增强对错综复杂形势的应变能力。可继续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协调,通过洽谈会、座谈会、实地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为企业和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各项政策和金融产品为企业所知晓,企业的融资需求为金融机构所掌握,全力推动政、银、企沟通交流力度,为银企深度合作、资金项目合理对接搭建合作平台。从而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用足用好国家宏观政策,加强对县域经济的运行调控和行业调节, (二)扩大融资产品创新空间,丰富创新功能 继续推进金融改革进程,以市场为导向,增强服务意识,推动金融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产品的创新,特别针对制约有效信贷投入的关键环节,加强调查研究,探索新的信贷产品和融资方式,提高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积极试行符合政策法规和实际可行的林权抵押、商标权质押、土地使用权抵押、应收账款抵押、保单融资、出口买方信贷业务等创新产品,支持中小企业和“三农”经济发展壮大,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三)树立多元化筹融资意识,增强融资能力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