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金融危机下对县域筹融资关系的探讨 |
作者 |
李球秋 |
调研背景 |
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重要内容。为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剧变,宏观调控政策从“双防”,向“一保一控”和“保增长”的转变,凸显了党和政府为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民生的不断改善做出重大调整,也对县域筹融资情况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对会昌县当前筹融资情况的调查分析,就在国外金融危机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变化下,如何改善县域融资状况,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和服务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探讨。 |
调研时间 |
2010年06月 |
![]() |
业出口规模和产品竞争力带来了不利影响,国家外贸政策调整,限制加工贸易,出口退税下调对出口依赖型企业影响较大,且幅度较大,范围几乎覆盖所有商品大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减少了厂商的利润空间。 会昌县出口的初级产品比重大,外贸企业竞争力较弱,难以承受人民币升值的冲击,特别对县内的食品、矿产、鞋服等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出口型企业影响明显。同时上半年国内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些因素均积压了企业的生存空间。下半年经济前景不明朗,在外部市场萎缩、订单减少的情况下,欧美原本是最稳定的市场,现变为贸易风险较大的地区。会昌县出口产品基本上销往欧美、港澳,因此出于对经济前景不明朗的预期,许多产商自动缩小生产规模降低融资需求,维持基本生产状态,等待转机。从会昌县金融机构对原本优质的企业授信情况可看出,这些企业对融资需求并不强烈,授信额度基本用不完。另外,今年以来,辖内金融机构把企业的环评、能评、职工权益保障等指标,作为向企业放贷的重要考核指标,企业贷款门槛进一步提高。 (二)县域金融需求与金融体系发展不同步 几年来,县域经济取得较大发展。但由于地理环境和工业基础薄弱等原因,目前,会昌县经济总量在全市占比还较小,2009年GDP只占全市的5.4%,财政收入占3.7%,各项存款占2.9%,各项贷款占2.3%,分别比2007年减少0.3、0.6、0.3、1个百分点。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调整了网点布局,而且经营方式、管理体制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贷款的准入条件提升,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支行的经营权限、自主创新空间减弱。同时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信贷投放更加注重考虑节能环保因素,这种变化对县域融资影响较大,特别是经济总量小的县域更明显。 (三)实体经济自身条件与金融机构融资要求不对称 目前会昌县的企业大多属于中小规模经营的民营企业,因其经营规模小,经营风险不确定因素多,难以达到商业银行已建立的贷款风险评估体系的标准。加上这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程度有所提高,贷款的准入条件提升,辖区企业“融资难”越来越明显,从2007年来授信企业大幅度减少看,会昌县有一部分实体经济的基本条件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要求还存在差距,而且逐渐拉大。因此,几年来银行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少数较大规模的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而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资金自2007年以来以每年10%的速度递减。 (四)多样化融资意识和条件建设滞后,导致融资渠道和方式单一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