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定向降准,缘何叫好不叫座? |
作者 |
欧阳青(人民银行大余支行) |
调研背景 |
“定向降准”是定向微刺激政策中威力最大的政策之一,与‘全面降准’相比,它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将金融资源更好地投放到“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降低“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但目前来看在实际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贷款总量没有较大增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
调研时间 |
2014年11月 |
更多调研文章 |
五是小微企业征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其经营状况难以被银行深入了解,特别是较多的小微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关联交易普遍存在,经营业绩波动性较大,财务管理随意性大,提供的财务资料不规范、不准确,很难建立其准确有效的征信系统。 三、政府与社会方面 一是扶持政策不匹配。地方政府大都重在抓重点项目,缺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的扶持政策措施,难以充分调动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开展小微贷款业务的积极性;没有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改善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和融资环境,进而无法形成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合力。 如地方政府对支持小微企业的融资,重点依靠地方性金融机构,而在税收、奖励、考核等政策匹配上力度不大,多强调的是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导致金融机构在处理“利他、利己”取舍上不好平衡,无法实质性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 二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欠缺,尤其是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保护性政策法律缺乏,虽然有相关政策出台,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规则不公,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条件与空间受到限制。 三是风险补偿缺乏抑制信贷支持。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与收益不对称,而目前又缺乏对中小企业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一)要把握利率的上浮空间,因地制宜确定合理贷款价格。 一直以来,监管部门都鼓励商业银行反哺“三农”,但由于“三农”客户层级低,缺乏有效抵押物等问题,导致部分银行出于风险考量,并没有不遗余力地支持“三农”发展。 近期国务院、监管部门频繁出台支农举措,这种政策导向的启示意义在于:支农是一条符合政策导向的发展道路,县域涉农金融机构可以在加大“三农”投放的基础上,适当提升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