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定向降准,缘何叫好不叫座? |
作者 |
欧阳青(人民银行大余支行) |
调研背景 |
“定向降准”是定向微刺激政策中威力最大的政策之一,与‘全面降准’相比,它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将金融资源更好地投放到“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降低“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但目前来看在实际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贷款总量没有较大增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
调研时间 |
2014年11月 |
更多调研文章 |
本文仅为个人研究观点,不代表作者供职单位意见。 今年5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五条措施。其中第一条是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发放“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定向降准”是定向微刺激政策中威力最大的政策之一,与‘全面降准’相比,它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将金融资源更好地投放到“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降低“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但目前来看在实际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贷款总量没有较大增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这一现象我们认为有以下这几方面的原因。 一、银行方面 (一)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 一是市场主体错位。随着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与信贷业务胀缩调整,县域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有效金融覆盖面尚未明显改观,而农信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要求与能力暂还要受到多方局限,金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断层”。 二是市场机制不活。多数农信社市场化程度有限,业务品种单一,以抵质押和保证担保为主的信贷供给方式,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短、频、快”资金需求特点的更行之有效的授信管理、利率定价和营销激励手段,可供选择的贷款空间不大。 (二)信贷资金供求不平衡。 一是农信社受资金实力限制,在满足农户信贷需求的基础上,相对于日益增长的中小企业信贷需求,资金实力明显不足。 二是受资本比例限制,难以满足单个优质客户贷款需求。许多由农信社扶持起来的中小企业,在做大做强后,往往因满足不了其更大额度贷款需求,而选择其它银行。 三是中小企业对长线融资需求不平衡。多数中小企业生产能力薄弱,产出效益较低,这一现状迫切需要期限较长的技术改造贷款,但因多数缺乏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经营体制、自我发展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农信社从资金安全性考虑,对长期性信贷需求不愿意冒险。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