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地方财政国库“隐性”操作对货币政策影响分析 |
作者 |
曾卫平(人行银行宁都县支行) |
调研背景 |
地方财政国库“隐性”操作是国库现金管理的一种方式。人行银行宁都县支行结合县域财政国库的日常运作情况,在深入剖析地方财政国库“隐性”操作方式的基础上,对隐性操作的意图、目的进行解读,由此演进式分析了地方财政国库隐性管理所致地方经济效应与现实央行货币操作目标的矛盾冲突。 |
调研时间 |
2010年06月 |
![]() |
第一、加快推进财政集中支付体系改革,尽快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财政国库单一账户。将预算外与预算内资金合二为一,把全部非税收入纳入国库管理,全面反映地方财力。目前还没有纳入预算内的预算外资金管理要本着“国家所有、财政管理、政府调控”的原则,实行严格的收支二条线管理,明确收支范围,减少地方财政隐性操作的空间和范围。 第二、优化政绩考核指标与加强监管并行,让地方财政国库隐性操作回归“阳光化”。摒弃以前传统的地方经济总量考核方式,注重地方经济发展质量,优化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增加“绿色、科技、节能”等考核指标。同时,对地方财政管理“隐性”操作行为要加强监管,加大对违规操作的惩处力度,提高地方财政国库隐性操作的违规成本,不断增强财政国库管理操作的透明度。 第三、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基层央行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合理划分财政和人民银行在国库现金管理中的职责,形成财政货币政策的综合效应,合理配置利用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执行的主观能动性,加大货币政策的宣传解读,加强信贷窗口指导,让地方政府回归理性,从根本上抑制由地方政府推动的某些行业和地区出现投资过热现象。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