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地方财政国库“隐性”操作对货币政策影响分析 |
作者 |
曾卫平(人行银行宁都县支行) |
调研背景 |
地方财政国库“隐性”操作是国库现金管理的一种方式。人行银行宁都县支行结合县域财政国库的日常运作情况,在深入剖析地方财政国库“隐性”操作方式的基础上,对隐性操作的意图、目的进行解读,由此演进式分析了地方财政国库隐性管理所致地方经济效应与现实央行货币操作目标的矛盾冲突。 |
调研时间 |
2010年06月 |
![]() |
(三)结构逆反,延滞了央行货币政策结构调节步调 我国货币政策的结构性调节导向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和谐(如支持三农、助学、下岗失业再就业等民生工程),而地方财政国库隐性操作主要围绕财税增长目标来进行,在“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之间更多选择的是“保增长”。有些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本地固有资源,通过大量消耗资源和过度开发污染等模式来发展工业经济,这种高能耗、非环保的发展方式虽然在短期内能使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不具有持续性和再生性,与中央提出的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节能环保的科学发展方式背道而驰,结构逆反。受片面追求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理念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对水泥、钢材等高耗能行业加大财政国库转移支付力度,明的不行来暗的,进行地方财政国库的隐性操作,甚至“指引”地方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入,打乱中央银行窗口指导步伐,降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信贷结构调节效果。而对一些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科技、节能、环保型产业可能给予“打压”,推迟或者不能得到财政国库配套资金的扶持,导致地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难以叠加,甚至目标方向相悖,延缓了地方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型升级。 (四)利益博弈,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实际效果 地方财政国库之所以出现“隐性”操作,究其根源还是出于地方利益布局的考虑,是地方利益与中央利益相互博奕的结果。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地经济发展利益或者完成更多的政绩工程,必然会加大财政国库管理隐性操作的频率和幅度,在保证必要的财政国库库底资金余额基础上,进行定向运作和增值管理,谋求眼前、局部和地方利益。这种地方财政国库的“隐性”操作过程和行为,等于截断了地方财政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天然协调与配合的关系,实际扩大了财政库款的波动幅度和波动范围,无形中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例如,国库现金转存商业银行进行财政存款隐性分配的行为,一方面增加了银行可贷资金,导致市场流动性增加,这与当前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通货膨胀预期和货币信贷投放节奏等宏观经济政策相悖;另一方面,扰乱了金融同业竞争秩序和金融市场利率的形成,各银行为“揽”存款各使手段,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难以形成均衡的信贷资金价格,第三方面,影响了信贷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的实现,获得财政性存款较多的金融机构,相应也会受制于行政点贷项目。同时,地方财政库款变化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外生变量,其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效应也明显增强,加大了央行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难度。 结论性建议 为了尽量消除地方财政国库管理“隐性”操作对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执行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增强财政与央行合力,保证我国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协调发展,建议: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