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从“郎中文化”“怕文化”看大余农商行的发展 |
作者 |
朱挺深 (大余农商行) |
调研背景 |
在大余农信社转型为农商行的大背景下,各项新规定、新举措正考验着农商行的发展。4月中旬“郎中文化”的提出,为大余县农商行的远期发展起了指引性作用。这与此前首创的“怕文化”一脉相承,由最初强调合规化为主线的“怕文化”,到如今侧重预防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郎中文化”,不仅是一种行动上的延伸,更是一种实质上的飞跃。 |
调研时间 |
2013年7月 |
![]() |
各行社更借晨会之名,行管理之实,促进网点负责人、委派会计认真履职、有效履职,解决网点负责人、委派会计“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等执行力弱的问题。 在晨会推广初期,很多基层网点把晨会工作当成了一种“形式主义”而走过场,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发展,很多员工们逐步接受这一新鲜文化,晨会成了员工们互相交流的舞台,通过逐一点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限期整改,对新一天的工作能够做出规划,让每天的工作变得更加合规。 换一个角度来看,每天的晨会就是一个“看病、治病”的良好平台,不仅能够把业务问题拿来解读,同时能给在工作上有不良苗头的员工们打下预防针,由此可见,现今的“郎中文化”与“怕文化”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从近几年的落实情况看,随着晨会工作的逐步推进,员工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金融服务逐步正规化,与加快业务发展、深化各项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完全符合“打造充满活力的现代金融机构”的本质要求。 四、人文关怀稳定军心 “2+3”建设稳步推进 一个好的企业,不仅要让资产实力壮大,更能留得住员工,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试想这样一种场景,如果员工宿舍天花板掉下来没人去管,厕所里水不通没有人去管,洗衣服没有水、上厕所不安全没有人去管,谁愿意在网点守库,谁愿意留在农信社,心不稳,队伍就不稳。 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创造未来,那么企业应该为员工创造什么呢?只有我们企业肯花精力去关心员工,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们的精神面貌就会不一样,对单位的依存度、利益相关就会与日俱增。 随着网点改造“2+3”工作的逐步推进,大余农商行秉承人文关怀、员工第一的定位,加大基层网点财力投入,目前已陆续完成各基层网点的改造,不仅在每个员工住宿配备空调、电视、蚊帐,同时还增加基层点娱乐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员工幸福度,治好基层员工这一心病。 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拥有一个好的文化、一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而现今赣州市农信社陆续推出的“怕文化”、“郎中文化”正是在这一激烈市场竞争下孕育出来的优秀企业文化。“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更是农信社高管们须长期持有一项技能,在这场发展长跑中,大余县农商行将紧跟时代发展,跟上全省、全市的发展步伐,稳步推进,走好农商行改革发展的关键一步。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