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银行 >> 正文内容

想贷款先存款!“负利率”时代引发银行吸储难

来源:东南网-海峡导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5日

  记者测算了下,由于这样一贷一存,3个月后陈先生这笔百万存款最后只能拿回99万元,相当于白白损失1万元的利息差。”杜朝运分析,若央行迟迟不加息,在通胀预期增强的情况下,存款还会流出,所谓的银行存款指标就更难完成了。

  部分银行为完成任务,要客户“想贷款先存款”

  东南网-海峡导报3月15日讯(本网记者 易福进)如果你现在要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的话,真正能拿到手的可能只有900万元,而另外100万元则被要求“先存在银行里一段时间”。近日,一厦门老板向记者爆料,称自己在贷款时遭遇了银行的“潜规则”。

  “贷款要返存”、“要贷款先存款”的现象并非个例,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随着CPI数据再度“打败”存款利率,在“负利率”时代下,银行正面临居民储蓄流出、银行存款吸引力下降的尴尬。

  被“潜规则” 找银行贷款要先存钱

  “明知道被人家占便宜了,但还是得忍气吞声。”电话那头的陈先生向记者笑言:这年头连贷款都会被“潜规则”。

  陈先生是厦门一家族企业的老总,为了筹措改造厂房急需资金,就去找相关银行寻求贷款,希望一次性贷得1000万元。由于有优质固定资产作为抵押,陈先生并不担心贷款批不下来。

  但就在即将放款前夕,银行的相关信贷负责人找陈先生“协商”,大意是现在银根紧缩,外面拉储大战狼烟四起,银行正面临很大的存款压力,可否能先将这1000万贷款的部分资金存在银行?

  事实上,这已不是陈先生第一次被要求“返存”了,只是这次被要求的额度高了一点,达到了10%,并希望能暂存至少3个月。这也意味着,陈先生急需的这1000万元贷款,只能先拿900万元 “救急”,另100万元要去帮银行完成“存款指标”。

  “谁不知道银行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但现在银根紧缩,贷款不易,我们敢说‘不’吗?”在双方的口头约定下,陈先生将1000万贷款中的100万元存为三个月定期。

  急需的钱变少了不说,陈先生还得为此损失利息差。按照央行现行利率表,陈先生这一笔100万存款(存期三个月)的年利率为1.71%;而其两年期的贷款年利率则为5.40%,两者年利息差高达3.7%。

  记者测算了下,由于这样一贷一存,3个月后陈先生这笔百万存款最后只能拿回99万元,相当于白白损失1万元的利息差。

  银行说法 这是双方“共赢”方式

  记者调查发现,有上述陈先生的这种“遭遇”并非个例。

  “找银行贷款5亿元准备3个月后拿地,原来可以等拿地后再放款,但现在银行会通知你先把钱贷出来,然后存着备用。”厦门某地产公司一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银行会以“银根缩紧,不先放款到时可能会拿不到款”的理由劝说客户先提款,然后再存在银行里。

  上述负责人坦言,这样“先贷后存”的方式让企业吃亏不少。就以这5亿为例,提前放贷3个月,该地产公司相当于承受了数百万元的利息差。

  对此,厦门某银行一信贷员对记者表示,这是银行在放贷过程中与客户达成的一种默契。“我们没有硬性设定返存的具体比例,一般是客户自己 ‘意思’一下,通常不超过10%且是短期存款。”

  这位信贷员同时透露,如果寻求贷款的客户把相关企业日常结算放在该银行或能拉其他客户来存款,一般就没返存要求。此外,像建发、国贸这样大家争抢的优质客户,银行就不会提这种要求。

  “如果客户不答应,能拿到贷款吗?”记者问。

  “长期客户一般都会配合的,再说厦门信贷圈很小,客户若不肯支持这种做法,在其它银行也不一定能轻松拿到贷款的。该信贷员说,现在银行在贷款利息上可根据央行的基础利率波动,对配合的用户银行会适当减少贷款利息的,因此可以“共赢”。

  而一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则表示,在对抵押物进行评估时,若客户肯配合存款的,银行可能会适当提高贷款成数,如提高个5%,这样客户最后实际拿到的贷款并没减少。

  而据相关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像上述这种操作,基本上银行和企业之间口头商量即可,但有极少数的银行,甚至在借款合同中,将“返存”列为软条款,“换句话说,客户得配合才能取得贷款。”

  专家解读 市民存款意愿下降

  一银行人士对记者坦言,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原因是现在存款难拉。日前刚刚发布的2月份CPI数据为上涨2.7%,已经高于目前2.25%的一年期定存利率,也就是说,现在已经进入“负利率”时代,导致市民的存款意愿下降。

  “银行这么做可能有两个动因:一是为了进一步获利;另一则是为了完成存款指标。”对此,厦门大学金融系主任杜朝运教授分析:在银根缩紧的背景下,银行放贷时可在央行基准利率上进行上浮,因此单纯逐利可能性比较小。相比之下,存款是银行的生命线,各家银行是有存款指标的,因此偏向后一动因。”

  “但这一现象背后,则可以说明银行储蓄的吸引力在下降。”杜教授表示:如果市民普遍认为物价在上涨,通胀预期增强,而利率没有上调,即实际存款利率下降时,钱就会离开银行,银行存款吸引力自然在下降。

  “这导致银行放出的贷款,实质有一部分是躺在存款账户上。我们也可以想象,去年的巨额贷款也不可能被实体经济全部吸收,在全国范围内,仍有未花掉的贷款躺在银行账户上。”杜朝运分析,若央行迟迟不加息,在通胀预期增强的情况下,存款还会流出,所谓的银行存款指标就更难完成了。

分享:

来源:东南网-海峡导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