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下:中小企业融资新困境的表象与根源——基于赣州实证 |
作者 |
毛瑞宁 (人民银行赣州中心支行) |
调研背景 |
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逐步消退,我国经济复苏和通货膨胀预期向现实演进,我国的货币政策也由适度宽松逐步回归常态,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过程中,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的呼声高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前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时的情况,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体系又一次成为“原罪”之根源。对此,我们以赣州市为例,对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下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并在全市每个县(市)选择6-10户共136户企业开展了抽样调查。 |
调研时间 |
2011年10月 |
![]() |
多年来,房地产行业成为了很多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赣州为例,2010年全市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0.54%。在这过程中,社会资源无疑大量向房地产领域集中,信贷资源的表现更是明显,“贷长、贷集中”特点突出。 一方面是“贷集中”。据统计,2010年末,房地产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5.78%,对房地产的贷款投放占当年新增贷款的32.46%,如果再加上大量的房地产关联产业和以房产作为抵押的其他贷款,该市信贷资源向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更高。另一方面是“贷长”。房地产及建筑业的资金使用周期较长,一般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如项目开发贷款3-5年,中长流动资金贷款也是在1年以上,按揭贷款更是长达数十年,信贷资金一旦进入房地产就难以短期内周转退出。 另外,社会资金多年来也通过不同渠道进入了房地产行业或房地产关联企业。就上述而言,辖区房地产业占用的银行资金和社会资金较多、且长期占用,其它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必然大量压缩,这样必然导致许多实体经济受到严重挤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贷款困难加剧,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房地产行业由此在较长时期承受“挤出”之苦,难以顺利发展。 (二)重点项目后续投入硬性约束,产生“挤占效应” 2009年以来,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了四万亿投资经济刺激计划,各经济区域围绕交通、能源、城市发展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2010年末,赣州市公共基础设施类贷款余额达138.95亿元,占全市贷款总量的16.42%。这些重点建设项目由于金额大、期限长,普遍是备受信贷关注和青睐的优质对象,因此在信贷规模偏紧的情况下,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和优势产业仍然是优先支持的。而且,由于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链和产业链相对较长,如果发生资金链断裂的话,会影响前期已投入的大量资金,即后续投入带有一定的硬性约束,对此金融机构一般都会优先保证重点项目的资金链不断。在当前信贷规模趋紧的情况下,这部分资金的刚性需求,显然对中小企业贷款产生“挤占效应”。据调查显示,机械、化工、轻工、电子、食品等传统制造领域的中小企业,感觉融资更为困难。 (三)资金逐利投机趋势增强,产生“挤退效应”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