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要闻 >> 正文内容

电力就地平衡走到尽头 地方不愿意放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秀强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4日

“电力布局不平衡——运力紧张——煤价飙升——缺煤停机”,这是诱发本轮“电荒”的另一逻辑。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电力发展注重就地平衡,分区平衡,形成“西煤东送,北煤南运”的格局。初步统计,目前我国70%的燃煤电厂分布于东中部负荷中心。

目前,从资源供应、环境容量、水资源等因素考量,就地平衡的电力产业政策已经走到尽头。但是,地方并不愿意放弃。

输煤,还是输电?

电力就地平衡政策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鼓励“远输煤、近输电”,彼时输煤比输电经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电网名誉总工程师黄其励解释称:“这是因为当时煤炭价格、运输成本较低,环境容量大,国民经济不发达,铁路运输量小,运力由国家核定和调配;再加上电网规模较小、结构薄弱,电压等级为220千伏,输电能力低。在这种背景下,国家选择把煤炭通过铁路运到东、南部等缺煤地,然后在当地建电厂。”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全国电网结构大为增强,输送能力大大提高,输电的安全、经济、环保、减少占地的优越性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铁路输送货物量大大增加,煤炭外用通道不畅,输煤运输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输煤成本大幅提高。

黄其励说:“目前,输煤、输电比较的边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输送能源的产业政策已不再成立。”

根据黄其励统计,2010年底,东部地区火电装机已达到3.2亿千瓦,约占全国的50%,长江沿岸平均每30公里就建有一座发电厂,南京到镇江段电厂平均间隔仅10公里。

在这种布局下,远距离输煤成为常态。统计显示,目前“三西”(山西、陕西、蒙西)地区煤炭输出与电力输出的比例为20:1(将跨区跨省的输电量折算成煤炭),华东地区煤炭输入与电力输入的比例为48:1,华中地区煤炭输入与电力输入的比例为13:1。

由于,运输中间环节多,调控难度大,煤炭输入区的电煤供应十分脆弱,一旦遭遇恶劣天气等突发因素影响,极易造成供需不平衡,煤炭价格失控,同时煤电运紧张局面反复出现,缺煤停机情况频繁发生。

这种状况与当前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所处境地非常相似。

黄其励预测,未来10年东部新增负荷如果通过就地建设电厂平衡,将占用土地约1.3万公顷,每年二氧化硫排放增加150万吨,产生灰渣1.2亿吨。继续在东部地区大规模建设燃煤电厂,电煤供应将难以保证。“即使能运来煤,发电成本也无法承受;即使能发电,生态环境也不堪重负。”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专家提出,我国能源配置应从过度依赖输煤向输煤输电并举,加快发展输电转变,电力布局要由注重就地平衡向全国乃至更大范围统筹平衡转变。该院研究结论称,当前输电经济性、环保等指标均优于输煤。

地方就地平衡怪圈

国家能源局明令指出:“十二五”时期严格控制东部地区新增火电项目,在大中型城市及附近地区不再布局建设新的燃煤电站,所需电力通过西部输电解决。

但地方走不出电力就地平衡的怪圈。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控制东部地区发电发展规模有难度。即便没有新项目上马,地方可以申请火电厂扩建,电力装机容量仍会继续扩大。”

这一点在湖北得到印证。湖北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龚益鸣告诉记者:“湖北省60%用电量源于火电,这种能源结构使电力供应长期受电煤制约,每年枯水季节供用电形势严峻。即便如此,湖北省内电厂越建越多,越扩越大,受电煤制约不断增强,形成恶性循环。”

本报记者掌握数据显示,1~4月,全国新增发电装机1885万千瓦。其中,华北、西北地区新增装机分别为620万、414万千瓦,分别占32.9%和22.0%;华东地区新增装机73万瓦,仅占3.9%,而同期华东电网最大负荷增加约1620万千瓦。

“在新增电源规模大幅减少、没有新增跨区输电通道的背景下,华东电网电力供应压力日趋加大。”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所长单葆国分析。

正因此,即便深陷“电厂扩建——煤价上涨——亏损”的逻辑怪圈,湖南、江西、江苏等重点“电荒”省份火电建设节奏没有放缓。

地方之所以自求电力平衡,电力行业专家分析,“其一电厂投资扩建是GDP、税收主要来源,其二,地方经济发展对电力依赖性加大,地方政府不愿受制于人。”

 

但是,地方此举无疑是“饮鸩止渴”,电厂越多,所需煤炭资源越多,地方能源依存度不断扩大,煤与电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地方经济越发受制于煤电运输瓶颈。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