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陆宇航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4日
“宏观杠杆率趋于稳定,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在肯定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开局良好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了接下来的方向:“要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结构性去杠杆,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输入性风险。”
“此前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到的不良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等都还存在。有的有所缓和,有的有所调整,总体上需要高度重视。”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3月6日在人大代表团驻地接受采访时表示,防范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必须高度重视,把工作做好,一刻也不能疏忽。
那么,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哪些关键领域是银行业需要特别注意的?面对不断变化、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银行业应该如何强化底线思维,从哪些方面提升防控风险能力,从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影子银行管理作用重大
在3月5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去杠杆是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途径。自2016年去杠杆政策实施以来,2016年至2018年间宏观杠杆率每年平均增长5.8个百分点,2018年宏观杠杆率不升反降1.5个百分点,稳杠杆目标初步实现。
“从总体上看,中国实体经济的杠杆属于中游水平,并不等于说中国不存在杠杆过高的问题,中国的杠杆问题是个结构性问题,而非总量问题,其实质是有的部门杠杆率偏高。”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
“坚持结构性去杠杆,就是要分类对待、市场决定,针对不同部门和不同债务类型因地施策。金融各个部门的杠杆率不同,杠杆也有好杠杆和坏杠杆之分。结构性去杠杆就是要重点降低杠杆率过高部门的杠杆率,去掉坏的杠杆,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展腾分析认为。
助推结构性去杠杆,银行业的发力点何在?连平认为,管理好影子银行是下一步的重要任务。连平分析,影子银行融资方式在2011年之后的高速扩张,是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大幅上升的重要推手。“由于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非保本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大部分不出自银行表内,这些融资方式比银行信贷的货币扩张能力要小得多。但在一个不长的时段内,这些融资以高于70%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且流向基本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必然带来后者杠杆水平的大幅上升。此外,这些融资方式的监管存在不足,不存在准备金率的调节,也基本不受资本充足和拨备覆盖要求的制约,因而存在不少风险隐患。”
“之后资管新规等监管政策陆续出台,其方向明确指向影子银行是完全正确的。未来监管政策应继续坚持这一方向,适当管理影子银行的增速和发展节奏,既要避免影子银行失控后的高速发展成为实体经济杠杆水平上升的加速器,又要保持其合理增长,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力构成部分。”连平说。
地方债风险备受关注
针对今年防控风险的方向,政府工作报告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李克强总理指出,要鼓励采取市场化方式,妥善解决融资平台到期债务问题,不能搞“半拉子”工程。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与银行自身的风险问题息息相关。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与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相关。而未来几年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加大存量不良资产的暴露和处置力度。
“过去几年,金融机构收益率做得比较好的,很多都是因为投资地方隐性债务,反而规避投资地方隐性债务的金融机构收益率相对低些。” 彭文生分析,过去几年,政府做了不少债务置换,把期限短、利率高的商业融资条件债务置换为期限长、利率低的政府性债务,估计未来还要加大债务置换的力度。地方政府债务享受政府信用担保,不能违约,存在刚性兑付,但又是商业融资条件,收益率比较高。
在遏制增量方面,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机构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管控好新增项目融资的金融‘闸门’,对没有稳定经营性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或没有合法合规抵质押物的项目,金融机构不得提供融资。这方面,因为各级政府是很多国有金融机构的出资人,所以我们从出资者的角度对他们提出了要求。”3月7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
混业经营需防控输入性风险
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党委书记杨小平表示,部分支付机构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广泛涉足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和一些实体行业,形成了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公司,混业经营加剧,造成监管交叉的真空地带,增加了风险的跨行业传导。
“近年来,民间融资、融资担保、小贷公司、财富管理等金融形式蓬勃发展,在科技发展的加持下,实现了资金的跨市场、跨境便捷流动,但这些业态的风控水平相对较差,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并与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展腾表示,如果监管只盯住银行业,则无法守住风险底线。
在展腾看来,防控输入性风险就是要进一步明确跨市场业务发展的方向、重点和模式,开展混业监管研究,避免外部风险向银行体系的传染、渗透。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