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寻乌县人民币流通中残损状况的调查和思考 |
作者 |
黄常青(人民银行寻乌县支行) |
调研背景 |
众所周知,保持人民币的整洁,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声誉和人民币的信誉,又有利于人民币的正常流通使用。然而,目前寻乌县市场上流通的票币残损券较多,整洁程度较差,群众对此反应较大。近日,为弄清寻乌县市场流通票币的整洁情况,人民银行寻乌县支行对辖内部分金融机构、商业网点、个体经营户进行抽样调查和走访。 |
调研时间 |
2010年05年 |
![]() |
(一)金融机构重视不够。一部分商业银行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对损伤人民币的回收认识偏低,不考核、不奖惩,不督办,没有把损伤券的回收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个别商业银行网点、个别银行员工甚至认为回收损伤券仅仅是人民银行的事情,与自己无多大关系,把损伤券回收看作额外的负担。表现在实际工作中,银行出纳人员对群众上门兑换残损人民币缺乏责任感,缺乏主动性,怕麻烦,甚至怕担风险而相互推诿。银行的服务质量跟不上,导致损伤回笼受阻,使得市场流通中票币破损程度越来越严重。 (二)现金结算比重过大。当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社会大量现金体外循环,商业网点坐支现金,个体经营者现金交易,人们偏好现金货币的旧观念一时难以转变。同时由于客观上原因,加之某些结算工具不完善、结算方式不方便,造成现金货币结算占非现金比重趋高。同时,受部分票币供应的影响,长期以来,人民银行在小票供应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难于满足市场商品交易找零的需要,致使部分应回收的票币长期滞流市场,补充票币供应的不足,这种情况的产生也部分残损票币难以回收的原因之一。 (三)群众爱护意识淡薄。近年来,人民银行在宣传爱护人民币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爱护人民币还没有形成全民整体意识,乱写乱画、乱折乱叠等不爱护人民币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兑换残损人民币方面,宣传还缺乏一定的力度,对残损币的基本知识,如兑换方法、兑换标准、兑换场所和社会监督等方面宣传的不够深入,造成一些群众对残损币兑换标准掌握不准,甚至有少数人手持损伤券不知到何处兑换、遇到拒兑不知到何处举报等。 三、相关对策 (一)统一思想认识。一是人民银行及各金融机构要认清当前市场流通人民币存在的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二要认清提高流通中人民币质量,保持流通中人民币整洁,维护人民币信誉,是发行出纳工作的主要内容与责任;三要认清提高流通使用,有利于加强金融为服务,有利于提高发行出纳工作效率。 (二)统一行动规则。首先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现金主管机关的领导协调作用,建立可行的、完整的、严密的残损人民币管理的目标考核机制、奖惩激励机制和评选引导机制,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社兑换损伤人民币业务的考核和监督,奖优罚劣,使回收残损人民币工作真正变为银行员工的自觉行动。其次,各商业银行、信用社要加大损伤回收工作力度,层层下达损伤人民币回收计划,加大奖惩力度。要切实改善服务态度,开设专门的残币兑换窗口,实行挂牌兑换;第三,行与行之间要相互推动,相互监督,统一行动,坚决杜绝各金融机构之间在兑换工作中的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积极主动地做好损伤券的兑换工作。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