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蔡恩泽:网约车审查应寻求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8日

    近来,有关网约车细则审查的议论沸沸扬扬,矛盾的焦点在于,网约车细则审查的指导思想是引导规范,还是制约生存。
 
  平心而论,网约车的横空出世,在便利市民出行的同时,也出现了驾乘矛盾难处理、人身安全事故责任难追究、个人信息安全泄漏风险难避免等问题,这其中新旧矛盾交错,还有乘客、驾驶员与出租车公司之间的利益博弈。改革既要革除传统出租车管理的沉疴积弊,又要引导规范网约车发展,这是一个大棋局,需要大智慧。
 
  一年多前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即网约车新政,正是顺应改革大势和市场需求的政策导向。
 
  但是,各地出台的网约车细则却在指导思想上有严重偏差,打着服务的旗号,实质上管制大于引导,其政策内核是以堵为主,各种高门槛限制条款如同紧箍咒一般套在网约车头上,导致网约车蹒跚而行,从飞速发展的轨道上慢下来,严重影响乘客出行。
 
  来自滴滴出行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6月的打车难度与2016年6月相比,北京增长12.4%,上海增长17.7%,广州增长13.2%,深圳增长22.5%。这与各地网约车细则对网约车的限制不无关系。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的转换时期,必须大力扶持新动能,让新生产力走出“深闺”,或从“地下”爬出来,堂堂正正地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网约车充分利用社会车辆的运送资源,为有特别需求的出行人群提供高品质服务,属于供给侧高端的市场服务,利国利民,必须确认其合法的市场地位,给予必要的“名分”。网约车新政的出台,意味着对符合预约出租客运条件的社会车辆网开一面,网约车可以名正言顺地开进出租车市场,不再东躲西藏打游击。
 
  既然是一场改革,不可避免地要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需要利益机制的调整,谋求各阶层各方面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让大多数人满意。
 
  网约车抢滩出租车市场,客观上抢了传统出租车司机的饭碗。以前网约车企业靠烧钱打价格战抢占市场,动了传统出租车司机的奶酪,引起社会矛盾。现在通过利益调节,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各得其所,基本公平。
 
  而地方政府限制网约车,其实是一种懒政行为,怕出租车司机闹事,怕影响就业,就用限制网约车发展的政策保护垄断既得利益。这与十八大以来乃至十九大部署的深化改革的战略思路严重相悖。
 
  既然是一场改革,就要打破固化的市场监管思维。曾记否,网约车刚开上街头时,引发出租车行业哗然,在出租车司机的诅咒声中,监管部门也采取“围追堵截”的方式,大有将网约车扼杀于摇篮之势。但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网约车凭借万亿出行市场空间的支撑,一路杀出重围。
 
  不可否认,网约车存在着灰色地带,少数素质不高的车主、驾驶员借网约车搞不正当运营,服务质量不到位,驾乘矛盾时有发生。但这些阴暗面在出租车身上也同样存在,关键在于加强管理,在于政策疏导。不要因为洗澡水脏就连婴儿也一块泼掉。
 
  网约车细则审查不患严而患不公,一味保护出租车,保护垄断既得利益,而歧视网约车,挤兑网约车,就违背社会公平的原则,违背改革的初衷。这就要求各地审查细则要法制化,更要给网约车这一新事物以发展空间。而不要将网约车细则变为传统出租车行业垄断经营的保护伞。

分享:

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