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是单纯地依靠福利制度,而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对有劳动能力,愿意通过自己努力脱贫致富的人,政府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提高能力,将开发式扶贫作为中国扶贫的一条特别经验,以避免过度的福利制度造成财政不堪重负]
我国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苏国霞日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自1986年开展大规模扶贫这31年来,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帮助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了贫困,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发展。
苏国霞提到,中国在扶贫起步阶段借鉴学习许多的国际经验。各国的减贫战略都是从基本国情出发,因此中国所有的扶贫制度、扶贫政策的设计,也都是基于基本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制定的。中国不是单纯地依靠福利制度,而是将开发式扶贫作为扶贫的一条特别经验,以避免过度的福利制度造成养懒汉和财政不堪重负。
有中国特点的扶贫体系
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始于1986年。
苏国霞表示,中国的扶贫工作在起步阶段,比如在开发方式上,中国曾借鉴世界银行农村综合发展的做法。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银行支持中国西南地区的扶贫项目,所采取的方式就是通过农村综合发展的方法来带动贫困人口的收益。通过一些综合措施,带动贫困社区发展,带动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提高。
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脱贫攻坚进行全面决策部署。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重申了“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庄严承诺,强调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扶贫体系。
苏国霞表示,各国的减贫战略都是从基本国情出发的,中国也一样。当前,中国所有的扶贫制度、扶贫政策的设计,都是基于基本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制定的。她认为,我国最大的特点是,党和政府把扶贫作为执政目标之一,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中心任务,在中国的行政管理体系中,省市县乡村五级都要承担扶贫责任,这个特点,别的国家不一定学得了。
同时,中国制定了脱贫攻坚的政策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先后制定了多个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这些规划都有明确的目标,还有资金和组织的保证,是国家长期的制度性安排。
第三,在明确目标之后,政府会想方设法动用各方面的资源,动员政府和民间力量一起参与扶贫,比如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民营企业实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从而更多的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
最后,中国不是单纯地依靠福利制度,而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对有劳动能力、愿意通过自己努力脱贫致富的人,政府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提高能力,将开发式扶贫作为中国扶贫的一条特别经验,以避免过度的福利制度造成财政不堪重负。
“大扶贫”格局
在中国,“大扶贫”格局这一概念最早始于2011年。这一年,中央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苏国霞解释称,所谓的“大扶贫”格局,是相对于专项扶贫的“小格局”来说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各项扶贫措施的强化,“大扶贫”格局的概念也在丰富发展。除了政府的力量以外,还要依靠市场的手段。
苏国霞表示,严格来说,首先要有专项扶贫,中央安排专项的资金,专项的政策来支持扶贫;其次是行业部门的扶贫,各行各业都要支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比如交通部门要修路,水利部门要解决饮水安全,住建部门要解决住房不安全的问题,卫生部门要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第三是社会力量扶贫,机关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军队武警也在当地参与扶贫、非政府组织和民营企业也参与扶贫。依靠这三个方面的力量,更多发挥市场机制来帮助贫困地区的发展,这就是“大扶贫”格局。
要搞扶贫事业,离不开人才的参与。十九大报告中提到,“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那么需要出台哪些鼓励机制来吸引人才?
苏国霞回应称,人才不足是当前扶贫的一个很大难题。随着国家的发展,毕竟有城乡的差距,贫困地区要想留住人才很难,所以需要配套采取措施,解决基层干部不足,外派是一个手段。此外,组织“人才回引”工程,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帮助乡亲们共同致富。
不过,长期来看,要解决根本问题还是得培养贫困地区的有生力量,把人才引回去。苏国霞称,不可能永远依靠外部的支持,外部支持只是一个手段。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回引,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