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商家普遍热衷与全民广泛参与之下,“双11”已成为中国经济热点事件。截至11月12日零时,2017天猫“双11”成交1682亿元,在去年1207亿的基础上增幅达四成,再次刷新中国乃至全球商业的纪录。
这个由阿里巴巴倡议的全球购物节,让天猫当日成交从2009年0.5亿增长至如今的千亿级别。且“双11”如今不再是阿里巴巴一家的狂欢,参与者也不再限于中国年轻一代,甚至与全球化大潮相契,成为世界“消费嘉年华”。
“双11”背后是中国电商行业的快速成长。商务部报告显示,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年均增长40%,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值的贡献率从17%增长至30%。与此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51.8%提高到2016年的64.6%,接连数年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边际效益递减后,未来中国经济对国内消费将越来越倚重。“双11”所创造的一个消费时点,其影响性成为中国内需增长的体现,且随着民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增长,“双11”日益体现从供给侧到消费端全链条的升级需求。
中国不再是低成本出口驱动的经济体,而日益成为全球巨大的消费市场,这在“双11”所展现的庞大市场消费能力上得以验证。仅天猫方面,今年“双11”就有海内外超100万商家、全球52个核心商圈等成为消费者的选项。换句话说,“双11”不仅可以验证中国消费需求,也成为全球认识中国经济和消费市场的契机。现实也证明,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像以前那样因中国出口过多而视作对手,而是希望借力中国发展。
“双11”同样是对中国经济“承载系统”的一次大考。曾经,阿里巴巴在“双11”下单压力下不堪重负,页面、支付等技术系统几欲崩溃;“三通一达”等快递公司更是包裹堆积如山,许多时日才能消化完毕,消费者体验不佳。但经过一次次升级演进,中国电商的全渠道营销体系、数据智能、支付工具、物流体系等为支柱的整套新零售基础设施,运行日益高效。
以物流系统为例,经过“双11”的考验,中国快递业这几年效率大幅提升,几可傲视全球。据国家邮政局预测,今年“双11”仅快递处理总量将超过15亿件,同比增长35%以上。不过,物流“爆仓”、配送严重超时现象却越来越少,这背后无疑是物流系统的全面升级。
不得不提的是,在“双11”关注度与日俱增的同时,也伴随不少质疑之声,焦点在于电商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因其陪绑商家、将平滑销售曲线人为拱出波峰、服务跟不上等弊端也渐显,“电商挤压实体经济”的说法一直不断。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因此,电商与实体经济应互相促进,反哺实体经济,让商品与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减少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更加紧密地结合。避免恶意价格竞争或刷单等行为,扰乱市场秩序或增添消费者成本,也不能简单地将电商做成抢实体商业饭碗的“生意”。
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国民消费需求和能力今非昔比,“双11”作为一个消费爆发时点,也成为检验中国经济健康程度的标志。可以说,今年的“双11”大考证明,不但中国经济肌体健康,包括大数据、移动支付、物流体系在内的基础设施,亦运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