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金融调研: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及对策 |
作者 |
胡燕燕(人民银行赣州市中支) 欧阳青(人民银行大余县支行) |
调研背景 |
金融精准扶贫难就难在“精准”二字,要一改过去那种放放款子,给给票子,“大水漫灌”模式,就得体现出“精准”二字。笔者通过深入金融一线,走访了解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
调研时间 |
2016年7月 |
更多调研文章 |
(四)精准扶贫对象的退出时点精准难。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是精准退出。就贫困户而言,脱贫既是扶贫的终点,也可能成为返贫的起点,如何扶上马再送一程,巩固扶贫效果?为此,“退出”必须精准、科学。 对贫困户来说,“摘帽”意味着可能失去扶持政策和投入,其初衷往往较为复杂。或因为早已脱贫而继续享受扶贫资金扶持使有限的资金没有用到更需要的扶贫的对象身上导致社会不公;或为了迎合政绩而给贫困户“被脱贫”,这就失去了脱贫的初衷,精准退出时点难。 二、金融精准扶贫难点的对策与建议 (一)多角度精准识别贫困户。识别贫困户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前提。“有没有贫困”、“想不想脱贫”、“会不会致富”体现着扶贫对象的经济状况、主观意愿、能力禀赋,也是实现“精准识别”的关键。 一是看扶贫对象客观经济状况。经济状况是识别贫困户的主要依据,包括计算申请户的人口组成、劳动力状况、全年主要收入方式及收入构成、全年支出及构成、土地数量,贫瘠状况、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情况;房屋状况和面积等。同时,还要与政府相关部门信息对接,比对申请户实际情况,再用群众评议、公示等方式加以监督。对不符合条件的对象“一个不留”地清出去,对符合条件的对象“一个不少”地纳进来。 二是看扶贫对象主观脱贫意愿。识别贫困户不能光计算物质财富的多寡,还要实现主客观有机结合。比如,有的扶贫对象“宁肯苦熬、不愿苦干”,“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甚至还有不良生活方式,没有主观意愿,有的因缺乏劳动力,因病致贫的,就难以通过金融扶贫方式脱贫。 三是看扶贫对象综合能力禀赋。贫困是人们缺乏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的直接表现,因此,理想的贫困识别也要从静态财产向动态能力转变。识别应充分考虑到申请户家中有无劳动力、状况如何,学生、病人等内在因素,以及所处自然环境、社会氛围等外部因素。对一些缺乏劳动能力又无文化,家中长期有病人的家庭,主要还要依靠社会力量及保障体系而不是依靠金融扶贫解决。 四是在全面认真清查核实的基础上,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进行动态化更新、常态化管理,保证扶贫对象数据真实完整准确。同时,建立扶贫贷款“诚信指数”标准、民主评价贫困户信用,动态调整信用等级与授信额度并适时在当地公布。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