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陈婷婷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1日
中资企业了解本土文化,外资企业靠实战经验,中外合资建立的险企本来算得上珠联璧合,但在现实中这些险企股东却时常闹出不和谐。近日,工银安盛人寿(前身为合资险企金盛人寿)被曝代表外资股东法国安盛一方的总裁兼CEO马哲明与中资股东工行的代表产生了标准之争——拼效益还是拼规模。虽然尚未有定论,但足以体现合资险企股东间经营理念的裂痕不断显现,高管更迭、股权变换随之而来。
规模与效益不尽如人意
自2001年底中国保险市场的大门正式向外资敞开,看好中国这块保险处女地的外资保险巨头纷纷进入,与国内没有保险经营经验的传统行业龙头企业合资成立保险公司,当年就有16家合资险企宣布成立。之后几年,外资险企进入快速扩容期,至去年底,外资险企数量已达47家。这还不包括由于股东变换中资化的部分险企。
在保险业对外资开放的一段时间,国内保险行业也在大呼“狼来了”。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合资险企并非如想象中的势不可挡,市场份额一直徘徊不前。截至今年7月,外资寿险市场份额也仅占5%。
对于多数国外保险巨头来说,市场份额并非首要的,首要的目标是开拓业务的同时就能实现盈利,向市场要利润,除了对客户负责,还要对股东负责。多数险企设推每一款产品时,在精算上就预留下了盈利空间。然而,并非所有的合资险企都能如愿以偿,收获赚钱的喜悦。
北京商报记者统计,截至2012年,仅有九家合资寿险公司实现盈利,信诚人寿、友邦保险、中美联泰、中宏人寿、中意人寿、招商信诺、中英人寿、中荷人寿和海康人寿,其余的公司仍在不断打盈利攻坚战,其中经营十多年仍没有盈利的并非个例,像工银安盛人寿、光大永明人寿、中德安联人寿等就在向盈利目标冲刺。
怀着做大市场、收获回报这一愿望走到一起,但久而久之,合资险企的中外股东也由“新婚之喜”逐渐过渡到“七年之痒”甚至是“十年之痛”。当险企长期无法盈利时,外资股东丰富的经验渐渐引来质疑声:在国外总结的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保险经验究竟能不能适应国内本土市场。
高管频频被换
按照惯例,在合资险企中,中方股东多委派董事长,掌握财务大权,而外资股东输送总经理,负责经营运作。当业绩不见起色时,合资险企高层人才流动便成为家常便饭。
去年底,普华永道针对18家合资寿险公司、13家财险公司的阶段性调研成果显示,找到并留住人才成为合资险企“中国化”面临的首要难题。其中,合资寿险公司迎来的高管层变动浪潮更加猛烈。
据不完全统计,从今年初至今,保监会批准任职的高管中,合资险企主抓经营的高管格外引人关注。马哲明离任之前,工银安盛人寿的原首席营销官连宗杰率先出走。工银安盛人寿引入中英人寿原掌门人张文伟就是希望通过他能实现早日盈利。
由于业绩不见起色,合资险企高管换血司空见惯。此前,中德安联人寿曾多次更换CEO,不过这些掌门人均由外资股东德国安联输送,为了助推合资企业经营理念本土化,去年该公司中止了外资股东委派空降,而是从太平洋寿险重金挖得陈良任总经理。近期新光海航人寿也传出股东“婚变”,陈国柱接替方正培担任总经理。
“主要是受到业绩压力,以及与股东调整或意见不合的影响。” 多位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认为,这两点是合资险企高管离职最重要的原因。国内保险业仍在发展初期,发展较晚、规模较小的险企做起业务来一方面要塑造品牌,另一方面又要追求利润,达不到这些目标时,高管很容易变成替罪羊。
股东更迭不断上演
在中国这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的国家,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外资企业纷纭而至,视中国保险市场为掘金地,殊不知寿险业具有较长的盈利周期。当迟迟等不到赚钱而股东面临资金吃紧之时,理念之争便不断上演,股东间的不和谐也由此产生,“婚变”成为了一种必然。
工银安盛人寿前身金盛人寿十多年没有盈利,五矿集团不得不全身而退,外资股东法国安盛甘愿缩小自己的话语权,引入绝大控股股东工行,以期分享工行丰富的资源和渠道。与工银安盛类似,光大永明人寿外资股东加拿大永明金融也做出了同样的策略调整。
在合资险企中外股东理念不和的案例中,北大方正人寿前身海尔纽约人寿成为一个典范。据了解,海尔纽约人寿成立于2002年,属于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合资寿险公司,由海尔投资和美国纽约人寿共同出资设立,经历了“七年之痒”经营仍不见好转,因此战略之争、理念之争开始显现,最后于2011年纽约人寿率先离场,公司变名为海尔人寿,但没有保险经验的海尔投资最终不得已将大部分股权转让给北大方正集团和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险,并最终更名为北大方正人寿。
在合资险企中,有近五成股东曾更迭,瑞泰人寿外资股东由斯堪的亚公共保险变为耆卫人寿保险(南非),恒康天安人寿更名天安人寿实现中资化,中新大东方人寿外资股东新加坡大东方人寿进行部分股权转让……恒安标准人寿一直有意引入大股东,中荷人寿(前身首创安泰人寿)股东变换刚两年多,再传外资股东荷兰ING将退出,中德安联被传将迎来新股东上海国际集团,新光海航人寿也传出中资股东海航集团有意另起炉灶成立自己的寿险公司。
经营理念成发展掣肘
先要效益还是先拼规模?当合资险企的发展遭遇瓶颈时,这一话题往往成为双方股东争论的一大主题。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寿险市场的经营方式和整体业务的经营模式与国外市场差距很大。前几年,寿险以扩张规模为主要目标的经营理念在外国人看来无法理解。”
一家合资险企代表中资方人士解释称,在国内保险市场发展初期阶段都是以保费论英雄,有了市场规模才有话语权,只要率先开发市场,才能让品牌形象提前介入,为下一步精耕细作打基础。在拼规模方面,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分支机构的开设和产品的设计,但是这样的激进思路很容易出现跑马圈地,产品开设偏好于理财,而这将直接导致资金吃紧,公司盈利周期拉长,股东的资金压力增大,产品销售管理不严也容易出现销售误导和合同纠纷等问题。
不过,无论规模如何扩大,最终效益将是根本。“因为没有效益,最终将如何兑现给投保人的利益承诺,怎么回报股东,这些都是很现实且需要公司管理层时刻考虑的问题。”一位合资险企的高管如是解释,寿险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经营的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风险,因此在经营上需要慎之又慎,产品开发首先应当控制风险,通过精算算出能够获得的利润等等,这就是外资股东非常看重的产品的内涵价值。
事实上,拼规模并非不讲效益,而有限的市场规模并不意味着没有了效益。中宏人寿的保费规模一直没有成为合资寿险公司的老大,但是其持续盈利能力却可见一斑,追求稳健经营成为其首选,这样的经营理念既有利于客户也有利于股东。
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文 胡潇/漫画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