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刘敬元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9日
编者按:为社会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难题找出口,政府正规划出台养老产业扶持政策,其中包括鼓励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及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保险业作为肩负社会责任的金融支柱产业之一,理应在解决养老民生中发挥作用,而保险机构热情进军养老地产的现状,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只有拭目以待。
事实上,国内已经有一部分涉足养老机构的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存在,《证券日报》记者近日就走进了位于北京昌平小汤山的太阳城养老社区,采访了该养老机构的发起者朱凤泊,并倾听这位旁观者对于险企四处拿地涉足养老地产现象的看法。
仅涉足养老地产高端项目并不能解决养老民生问题
民政部7月9日发布通知,要求各地仔细甄别养老地产与养老机构,既要保护房地产业参与社会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又要防止简单地把养老地产当成养老机构的现象发生。用北京太阳城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凤泊的话说,这是为了防止某些人挂羊头卖狗肉,假借养老之名谋利。
根据中国养老需求“90-6-4”(90%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机构养老)的特征分析,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保险公司涉足养老地产应该为4%机构养老需求中的高端人群服务,在这部分空间内发挥自身优势。
朱凤泊则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虽然险企所拿土地多为政策用地,但如果仅以服务高端客户为目标,则并没有解决社会大众养老的民生问题。“虽然险企的养老地产定位为中高端,但中端的不会成为其市场,而高端的又占多大比例?”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据全国老龄办副主任、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主任吴玉韶介绍,2013年年底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
而中国养老问题的紧迫性并不只来自于老年人口数量上的庞大,更是源自突出的老年人口结构性问题。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十年的高出生率,1949-1959年的10年间出生了2亿人口,国内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老龄化呈现出急剧、集中的特征,同时,失能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朱凤泊认为,中国需要的是迅速的社会化养老,而不是把养老项目当作阳春白雪。“高端人群没有这个产品也能解决养老问题,中低端阶层的养老问题则依然没有解决。”据他观察,险企进入养老地产多是借助政策“放行”后低成本进入,再将项目转化为利益集团赚钱的工具,而不是替政府养老分忧、解决养老的民生问题。“涉足养老服务业是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他坚称。
朱凤泊认为,比较理想的状态是,险企既然以政策用地的价格拿了地,就应该为解决更多数中低阶层的养老问题做出努力。
同时,朱凤泊认为,由于服务只针对高端人群,可以预见的是,险企的加入将抬高养老产业的门槛。“养老服务业是一种长期的运营服务,按照中国目前的消费水平,大众养老的支付能力不高,保险机构作为具有充足资金实力的机构,跨入了地产界,又做一个长期的养老服务业,收取动辄几百万元的入住费用,势必抬高养老产业的门槛。”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