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李胜雄 记者谢若闲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6日
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言,都梦想有一天,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在作为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赣南,这一梦想正慢慢生根、发芽、抽枝。
而实现梦想的途径,是赣州市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加快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
如今,梦想已经不远:从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到基础设施城乡对接、从公共服务城乡共享到就业保障城乡均衡、从社会文明城乡共建到物质生活水平差异日渐减少,赣州城乡居民在统筹发展中走向共同致富之路。
统筹城乡发展 探寻致富之路
近日,信丰县安西镇田垅畲族村的村民走在硬化了的乡村道路上。多年来,经过当地村干部和群众的不断努力,田垅村的乡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普通的村子成了远近闻名的民俗体验、旅游观光、农业经济发展多元化的秀美乡村。王寨华 吴冬玲 记者郭芷汇 摄
近日,孩子们在瑞金市云石山乡石背村松山坪社区广场健身。近年来,驻该乡干部向上争取资金,积极改善当地人居环境,不仅建起了社区文化广场,安装了体育器材,还为社区规划建设乡村旅游景点,打造魅力乡村旅游线路,切实为当地群众营造和谐富裕秀美的生活环境。 记者王雪梅 摄
从“泥腿子”到“城里人”
日前,记者走进赣州开发区黄金岭街道办事处大坪村,看到的是鳞次栉比的楼房和宽敞整洁的街道,听到的是村民们过上安居生活后的欢声笑语,感受到的是他们在致富路上越走越稳的踏实和底气。
1998年,大坪村划入到赣州开发区,并开始大规模征地拆迁。作为赣州开发区首个全失地村,大坪村村民洗脚上岸,告别了祖祖辈辈的耕种生活。按照相关征地拆迁补偿政策,大坪村的失地村民获得了相应的补偿,村集体也获得了一定数量的预留地。
然而,洗脚上岸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城里人了吗?靠着从征地拆迁中获得的一些补偿就能坐吃山空吗?显然不是。赣州开发区党群工作部“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以下简称“三送”)工作组的到来,解决了村民们在身份转换间的困惑。
截至目前,在“三送”工作组的帮助下,已有150余户大坪村村民利用自己的店面自主创业,大部分村民出租了店面。“到2016年,力争让所有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大坪村人实现充分就业。”大坪村党支部书记钟贞辉说。
在“三送”工作组的帮助下,大坪村还先后引进了星洲湾大酒店、乐天雅餐饮公司、赣州二手车交易市场、大坪农贸市场等商贸服务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近300万元,并成为赣州开发区首个固定资产过亿元的村。一个个商贸项目的实施,不仅使村集体资产实现了增值,还创造了大批就业岗位,帮助大坪村村民实现从“泥腿子”到“城里人”的转换,同时,也为大坪村村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方便。
“我以前买菜要到蟠龙镇或者南北蔬菜大市场附近去买,去一趟就要半个小时。自从村里建了农贸市场,只要下楼走几分钟就到了菜市场,买菜方便多了。”58岁的大坪村村民苏桂香说。
村集体富裕了,村民也得实惠。“我家有六口人,通过出租店面和住房,月收入近8000元,新农合全部由村里‘买单’,逢年过节还有分红。”大坪村村民赖愈忠告诉记者。不仅如此,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社区氛围,村集体还出资成立了大坪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社区内的保洁和管理工作,安放了一定数量的社区监控设备和健身器材,还购置了3万多册书籍建立了大坪社区书屋……
“做梦也想不到,我们能过上这样的日子。”62岁的大坪村村民罗圣华说。
“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家”
“像做梦一样,从以前的居无定所到现在有了稳定的家,这一切都是政府对我们困难家庭的照顾。”
在龙南县大罗廉租房小区,说起住上廉租房,低保户刘慧鹏感慨万千。搬进廉租房的他,度过了在新居的第一个春节。
日前,记者在刘慧鹏家看到,60平方米的房子里,墙壁粉刷一新,家具简单整洁,大红的灯笼、倒贴的福字、喜庆的春联……依然还能感受到春节的气息。“这是客厅,这是卧室。家具虽然旧了点,但是能住进这么亮堂的房子,我很知足。”
能拥有眼前的这一切,是刘慧鹏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刘慧鹏告诉记者,以前,他一直靠做零工为生,多年来都是租房居住,搬了不下10次家。老伴身体不好一直在吃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低保金和他的一些微薄收入,每月除去房租,手头上所剩无几。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一个固定的住处,而且房租不要太贵。现在,我和老伴年纪越来越大,又没有固定收入,想拥有一个稳定的家只怕是个奢望了。”刘慧鹏说。
去年4月,在和邻居的一次聊天中,刘慧鹏听说政府建起了廉租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填写了一张申请表。一个月后,社区干部告诉刘慧鹏,他已获得了参加廉租房现场摇号的资格。听到这个消息,他半天没有回过神来:“难道天上真的掉馅饼了?”
拿到房门钥匙的那一刻,年近60岁的刘慧鹏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
从以前的“租房”变为如今住进“廉租房”,一字之差,却为刘慧鹏一家带来了最体贴、最急需的保障,也带来了他们期盼已久的安居生活。
如今,刘慧鹏在小区附近一家超市找到了一份门卫工作,收入稳定又居有定所的刘慧鹏笑着对记者说:“我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好在参加了新农合”
刘发招,会昌县周田镇梅子村村民。日前,64岁的她被查出患有肝炎,被送到赣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4个月的时间,光住院、手术、医药费等就花去了7万多元。
当会昌县周田镇新农合管理办的工作人员把15394.27元的新农合补助金送到刘发招家中,她的儿子李小清说:“新农合减轻了家里的负担,也缓解了家里的压力,好在参加了新农合,否则,我们向亲戚朋友借的钱不知何时才能还上。”加上之前报销的4000多元,刘发招总共领到了近2万元的合作医疗补助金。
环顾刘发招家,土坯房,狭小的客厅,简单的家具。一家12口人,年收入不到3万元。虽然报付了2万元,但是家里依然背负着几万元的债务。
会昌县新农合管理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刘发招的实际情况,她还可以领取到1.5万元的一次性民政医疗救助金。
原来,为了防止农民因病致贫产生新的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会昌县还对新农合补偿后,自付金额在5000元以上的参合农民实施一次性医疗救助,即对新农合补偿后自付金额5000元至1万元的按20%计算救助金额,1万元至3万元的按30%计算救助金额,3万元以上的按40%计算救助金额,救助金封顶线是1.5万元。
“新农合是真正地为农民看病难着想。”离开时,李小清对记者感叹道。
“让村民看到致富甜头”
从大余县南安镇往东2.3公里,一幢幢青瓦、白墙、雕花小窗的单门别院,错落有致地映衬在青山白云之下,宛若进入了城里的别墅区。
日前,记者走进南安镇东山村,只见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纵横交错,村内还有一个小型活动广场,广场内安放着一些健身器材。看着如今的东山村,谁能想到,它曾是2009年大余县“7·3”特大洪灾的受灾点之一。“洪水过后,到处泥沙淤积,地势有高有低,还长起了比人还高的荒草。”东山村棚下组村民刘人和告诉记者,他家的4亩多田也是受灾农田,祸不单行的是,作为养猪大户的他在2010年又因口蹄疫损失了50多头生猪。“是市审计局的‘三送’工作组帮助我们村向上争取资金,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村里500多亩灾后农田的土地整治复耕,工作组的干部还专程上门,为我送来了养猪技术和信息资料。”
如今,刘人和又养了10头猪,复耕后的农田也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效益。“我女儿出嫁了,儿子在外务工,家里只剩我们老两口,农田整治好了也没有劳动力耕种。村里引进了甜叶菊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将村民的200多亩农田承包了出去,我的4亩多田每年可获得1000多元收入,不用辛苦劳作,收入又和种水稻相当。”
记者了解到,由于邻近县城,东山村村民大多进城从事建筑行业,村里的产业以蔬菜和花卉种植业为主。“在市审计局‘三送’工作组的帮助下,我们引进企业,通过与赣县方面合作,发展甜叶菊项目。”东山村村支书李永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甜叶菊每亩可产100公斤至150公斤,目前市场收购价为每公斤30元左右,每亩收益至少3000元。而种植水稻的话,一年两季的水稻收益为2000多元, 扣除成本,纯收益还不足1000元。同时,甜叶菊一般一年一季,收获之后还能再种植一季水稻。“我们希望通过示范作用,让村民看到种植甜叶菊的甜头,从而鼓励村民种植甜叶菊,将来,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村民致富。”(李胜雄 记者谢若闲)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