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张茉楠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2日
伊朗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进口地之一。如果美国对与石油产业相关的金融产业进行制裁,会对中国在伊朗投资的企业及金融机构造成负面影响。根据测算,如果油价升至150美元/桶,中国工业原料成本就会上升一倍,输入型通胀很可能导致新一轮通胀卷土重来,影响中国本已放缓的宏观经济。
任何“先发制人”的举措看似打击对方,实则也伤及自身。尽管如此,美伊等国的战略博弈还会不断升级,因为伊朗危机正是西方诸国在中东寻求新利益架构的开始。
2011年末以来,国际政治安全局势的最大风险就是伊朗局势的恶化。随着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伊核报告,伊朗多次举行军演并发出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警告,美国航母集聚海湾地区,欧盟通过对伊朗石油禁运协议,围绕伊朗核计划的局势骤然升级。
目前,伊朗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世界的11%,其天然气储量也位居世界上第二。一旦伊朗局势恶化导致石油大战爆发,将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和影响,导致全球“多输格局”。
伊朗石油被禁运后
产油缺口如何填补成难题
欧盟宣布禁运后,尽管部分海湾国家表示有能力补充伊朗禁运的差额,但未来能否实现充满悬念。
第一,伊朗对欧盟禁运表示强烈不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高级顾问表示,伊朗决不容许出现其他国家可以卖油而伊朗不能出售原油的局面。
第二,沙特表示,可以立即将石油日产量在目前基础上提高200万桶左右,达到1140万-1180万桶。这意味着,如果要将日产量进一步提高70万桶的话,沙特需要大约90天的时间,其闲置产能可能被高估。
第三,国际能源署(IEA)正讨论一项有关从美国、欧洲、日本和其他进口国的国有石油储备中最多每日释放1400万桶的计划,该规模将超过IEA历史上最大释储规模的五倍,但最后能否达成协议尚不确定。
霍尔木兹海峡一旦封锁
全球经济将陷入多输局面
作为中东石油出口的必经之地,每年有7.5亿吨以上石油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占海湾地区石油总出口量的90%、全球石油产量的1/5,一旦封锁霍尔木兹海峡,除了美国有可能独善其身外,全球势必陷入“多输局面”。
第一,对美国的影响相对有限。近些年来,美国正在加快寻求“能源独立”,“9·11”后美国一直在减少对中东的石油依赖,随着进口来源多元化、页岩气的开采以及大量使用乙醇燃料,美国进口中东的石油逐年减少。
第二,对亚洲生产型经济体影响最大。就目前的石油流向看,对石油需求以及依存度不断上升的是亚洲生产型经济体,在2010年中东828.7万吨的石油输出中,亚太地区接收了84.6%。其中伊朗石油总出口中,中国占20%、日本占14%、印度占13%、韩国占10%。
第三,对欧洲重债国将可能“雪上加霜”。目前欧盟国家每天购买约45万桶伊朗石油,是伊朗原油第二大出口对象。欧盟委员会月度统计资料显示,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进口伊朗石油量,占其总进口量比例分别达14.6%、14%和13.1%,这些国家可能因为高油价而加剧债务危机的恶化。
第四,对海湾地区及全球能源运输将造成重大冲击。数据显示,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运出的原油每天可达1340万桶,约占海上石油运输量的35%,约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20%;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运出的天然气贸易量为951.4亿立方米,占世界液化天然气贸易量的33.8%。一旦霍尔木兹海峡被封堵,将可能造成世界石油“运输瘫痪”。
最后,对伊朗本国经济将形成重大打击。石油是伊朗的“命脉”,仅2006年,伊朗的原油和石油产品出口就占到了其出口总额的74%,占到了其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9%。据估计,伊朗进口货物的87%,出口货物的89%都是通过海上进行的。这些海上贸易的绝大部分也是通过霍尔木兹海峡来运输的,如果霍尔木兹海峡关闭,伊朗本国在经济上同样会受到重大打击。此外,由于世界经济深度依赖美欧金融服务,这将使美欧有可能对其他不响应禁运的国家的公司以“金融联系”为由予以制裁,造成各国与伊朗金融业务的阻断。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