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银行 >> 正文内容

网上银行将成银行服务主渠道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1日

  近期,中国银行网上银行再次升级,新增B2B电子商务功能,同时,网银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展至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服务覆盖范围最广的中资银行网上银行。

  升级后的中行网银,新增了理财产品销售功能,实现了基金非交易时间申购、认购、赎回等挂单交易;在黄金交易中增加了止损、二选一委托等服务。此外,中行网银的信用卡使用、页面设计等功能再次得到优化。在企业客户方面,中行网银新增了“代收业务”、“跨境汇款”和“外币结汇”功能,可帮助企业提高收款效率、加快企业资金回笼,实现企业向境外中行或他行的对外支付和在线外币结汇业务;在原有B2C服务的基础上,新增了B2B电子商务功能,不仅可向客户提供直接从买方账户向商户账户划转交易资金的“B2B直付通”服务,同时还能引入银行信用,提供由银行监管交易资金的“B2B保付通”服务,有效解决了影响买卖企业双方交易的信用问题。

  据介绍,这已是中行网银自2008年2月面世以来所进行的第五次升级。近年来,中国银行网上银行在不断开发新功能、新产品的同时,努力提升服务水平,改善客户体验,促进了自身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个人网银增长态势异常突出。以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为例,截至2009年12月末,该行个人网银存量客户数为124.6万户,其中当年新增89万户,增长250%;2009年个人网银交易量更达1179.13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无独有偶,在中国银行加快网银升级步伐的同时,诸家金融机构均不甘示弱,加大开发力度。工商银行于2009年年初对电子银行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增加了基金漫游、基金转指定等功能;交通银行 也在去年升级推出境外人民币网上支付业务等。固然,各家银行对网银的力求至善,与争夺迅速膨胀的网民队伍密切相关,但最关键的还在于网银相较其他业务的绝对优势——成本低廉。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网银专家介绍,客户在银行网点柜面办理一笔业务,银行平均支付的成本在1元左右,而客户通过网上银行办理一笔业务平均成本不到0.1元,至少为银行节约了90%的成本。同时,银行引导客户选择网银渠道办理业务,还能减轻相应营业网点的柜面压力,从而减少新增及维护营业网点运营的费用。两相结合,也难怪银行在不断升级完善的同时,更纷纷展开猛烈的营销攻势,以迅速扩张网银业务的覆盖范围,其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当属下调网银资费。

  自2009年4月华夏银行宣布个人网上银行同城跨行转账五折优惠后,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工商银行等纷纷宣布了网银优惠活动,魅力之大让人难以拒绝。仅以中国银行为例,在2010年3月31日之前,行内跨省人民币实时转账,银行卡与存折间转账费用减半,跨省外币实时转账享受5折优惠,国内跨行汇款电子汇划费享受7折优惠。乍一听来,感触不是很大,于是,中行江苏省分行的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你急需将1万元从江苏汇往北京,拿现金去柜台办理实时汇划要缴纳手续费50元,但在网银上办理只需7元,而目前的优惠期内,只要3.5元,便宜了46.5元!”

  除了费用便宜、到账迅速外,网银的迅猛发展也离不开银行自身信息科技水平的提升。为加强系统安全,免除客户的后顾之忧,银行方面纷纷推出各种身份论证方式以规避网银危险,如利用“U盾”、电子密匙、动态密码等防范密码盗窃。这一点由前不久刚荣获“网上银行最佳安全奖”的中国银行来讲,似乎更有说服力。用户名、密码、安全控件、60秒随机更新的动态口令、交易限额控制、预留“欢迎信息”等三道防线、九重防护措施,确保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值得一提的还有向网银客户提供的短信提醒服务——“中银e信”,可根据需要定制系列提示信息,包括网银登录提醒、网银登录密码连续输错提醒、网银密码修改操作提醒、遗忘信息找回提醒;转账汇款、自助缴费交易成功提醒以及预约指令结果通知等,随时了解网银变动情况,使网上交易既轻松又安全。

  网上银行正成为银行间争夺的主战场,也势必在未来成为银行服务的主渠道。随着无线通信网络进入3G时代,多家银行均参照网银模式推出手机银行业务,力图在这尚未成熟的领域占据制高点。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