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对于杠杆的痴迷从不亚于阿基米德,他们总是能找到支点,并苦苦寻觅那根撬动地球的杠杆。
这个时代,财富的差距往往是被杠杆拉开的,虽然“基数”也很重要。比如,股指期货刚刚确定高门槛,就有民间资金先于股指期货而推出了杠杆服务——“50万的门槛太高,很多人都有融资需求”。
所以人们难以测量市场中到底有多少资金是“借”来的。而借来的资金对风险更为敏感,更容易引起市场波动。
上周四,有传言称决策层下令严查信贷资金进入股市,股市应声大跌,上证指数下跌2.38%,一举吞噬之前一周坎坎坷坷取得的增幅。
至于到底有多少信贷资金入市,从来没有一个确数,甚至没有一个取得公认的估计规模。但人们似乎从来都相信有大量的信贷资金在股市里扑腾,尤其是去年的天量信贷中,有相当规模被用来造就了去年的股市行情。
银监会并不这么看。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上周表示,我国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楼市的现象并不严重,银监会一直在严查此事。
“不多,真的不多。”刘明康强调。
监管部门相信,信贷资金总体上都进入了实体经济,去年90%的信贷投放到实体经济,剩余10%中,有90%留在银行体系内。
曾有监管部门在个别地区进行抽样调查,被挪用的信贷资金在信贷总额中的占比在2%~3%。而“挪用”所指的范围很宽泛,被“挪”进股市的又只是其中一部分。
历次股市大行情中,都有媒体报道监管部门严查信贷资金入市,但从来没有公布过调查结果。股市行情也往往要被这样的行情打击一下。
这至少说明,当“严查信贷入市”这样的消息出来时,市场已经在考验投资者的心理。自去年8月以后,股市跌跌撞撞,虽然从历史数据来看,目前并无明显的泡沫,但是近期政策变化绷紧了投资者的心弦,因为经济基本面还没有给投资者足够的定心丸。
人们在担心“杠杆”的时候,其实很可能是对“支点”缺乏信心。
从去年以来,银监会公布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由实贷实存改为实贷实付,达到一定额度和比例的贷款都实行“第三方支付”,以确保贷款进入项目实体。比如,“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不得超过借款人的实际需求”。
这些真正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在为股市制造基本面的“支点”,既然用“复杂”来定调2010年,“支点”的稳定性可想而知。而把没有进入实体经济的“遗漏信贷”当作杠杆希望的市场,战战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