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保”路上一波三折的交通银行,终于如愿以偿。1月28日,首家银行系保险公司交银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简称“交银康联”)正式挂牌。交通银行副行长彭纯出任交银康联董事长,交行在香港的子公司交银保险董事长关浣非则出任公司总经理一职。
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在揭牌仪式上表示,交银康联的成立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领域和范围更加扩大。作为金融中心建设重要内容的银行综合经营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外方股东或减持
交银康联的前身是中保康联人寿。2009年9月,保监会批复同意交行收购中保康联人寿51%股权,中国人寿 正式退出,交行成为首家获批入股保险的商业银行。经过数月的筹备,中保康联人寿更名为交银康联人寿,并已走完所有审批程序。交银康联人寿将建立全国性保险公司框架,年内将把注册资本金由目前的2亿元至少增加到5亿元,并努力实现扭亏为盈,并进一步设立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分公司。
“我们首要任务是先填平8000多万元的亏损。”1月28日,关浣非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据悉,中保康联人寿成立以来,业务发展不太理想,至今仍在亏损。根据保监会的资料,2009年,该公司的保费收入仅8402万元,在28家已在内地开业的外资寿险公司中居倒数第四位。
关浣非告诉记者,增资至5亿元的方案已上报监管机构,并在等候批复。“希望2月底前可以完成。” 关浣非说,“唯有增资,才可进一步扩大经营区域。”
交银康联的外方股东是澳大利亚的保险公司康联,后来被澳洲联邦银行收购,持股比例为49%。昨日,澳洲联邦银行负责北亚业务的董事总经理方龙骥(Peter Fancke)表示,他们正在考虑出售一部分股权给交行,以满足监管部门对外资持股合资保险公司股权上限的要求。出售股权后,澳洲联邦银行的持股比例仍在25%以上,这仍是一家合资公司而不是中资保险公司。
按照规定,外资保险公司必须通过与中方组建合资寿险公司才能进入中国的保险市场。而且外资保险公司在合资寿险公司中的持股上限为50%。“如果算上汇丰在交行的股份,交银康联中外方的持股比例将超过限制。我们必须让出一部分股权。”方龙骥告诉记者。
综合经营添砝码
涉足保险公司,无疑为交通银行规划良久的综合经营战略添加了极为重要的砝码。目前,交行旗下已拥有7家子公司,涉及基金、信托、保险、金融租赁等领域。
交行行长牛锡明表示,控股交银康联是交行完善综合经营架构、打造金融集团进程中的关键步骤。作为惟一在沪中央金融企业,投资控股交银康联并将其总部设在上海,同时计划与外方股东康联集团一起通过增资的方式,使交银康联成为全国性人寿保险公司,这将有利于交通银行打造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相适应的“金融旗舰”。
去年11月26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开闸,《办法》规定一家商业银行只能入股一家保险公司。此后,商业银行加快了入股保险公司的步伐。
事实上,市场对于银行、保险公司可以相互进行股权投资的期待已有多年。2006年,保险公司成为先行者,首先打开了入股银行的通道。2008年初,国务院批准了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上报的关于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问题的请示文件,原则同意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试点范围最后圈定为工行、建行、交行和北京银行。目前,中行已拿到参股保险公司的“通行证”,拟通过中银保险参股恒安标准人寿;建行将收购荷兰国际集团(ING)持有的太平洋安泰人寿50%的股权,尚需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北京银行欲收购首创安泰人寿的中资股权。
2010年,将有更多商业银行涉足保险领域。平安证券分析师邵子钦认为,银行入股保险公司对保险公司业务的影响,例如保费收入等,短期内还看不出来。从长远来看,银行入股保险公司无疑会对目前的保险销售渠道造成冲击,尤其会对保险代理人的业务造成影响。
对于银行涉足保险公司这一新尝试,监管机构不敢掉以轻心,已经将其列为今年重点监督的项目。“目前国内已有保险公司涉足综合经营,同时也有银行投资保险公司,在综合经营情况下,业务和风险结构趋于复杂,关联交易增多,风险交叉传递的可能性加大。”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保险业情况通报会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向全行业发出了这一警示,首次将“综合经营风险”列入新一年里重点防范的风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