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在当前农村信贷需求较大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流动性过剩说明了竞争力较弱,支持“三农”的力度不够,使一些客户因得不到信用社的支持而转向其他金融机构,从而造成客户减少,业务发展速度减缓。受以上两个方面共同影响,削弱了农村信用社主力军地位。 产生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原因分析 信用社内部管理不善是产生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县级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社管理薄弱,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存在,致使贷款营销滞缓,贷款增速小于存款增速。同时,上存资金增加。尽管根据银监会制定下发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的要求,存款备付金比重只要不低于5%就可以了,但被调查的大部分信用社比率都超过了10%,甚至有11个信用社的备付金率超过30%,占有效样本的39.29%。这样,大部分信用社自身支配的经营资金占存款余额的比重小于60%。过高的上存比率限制了信用社的放贷能力,使得资金最稀缺的农村地区其自身的储蓄资金外流城市,加剧了农村的金融供求矛盾。 内部考核机制不尽合理,多数信用社没有实行客户经理制度。对客户经理来说,存在着“贷多贷少一个样,贷与不贷一个样”的情况,与工资考核没有直接挂钩,影响到贷款营销的积极性、主动性。 实行了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没有制定和实行合规免责制度,致使客户经理存在着“惧贷”、“惜贷”思想。同时,大多数客户经理存在着“弃贫爱富”的思想,喜欢与富裕起来的农户和民营企业打交道,而不愿意与家底薄的客户打交道,不愿向他们发放贷款,虽然他们有发家致富的愿望和能力,但在信用社得到贷款也不容易,“贷款难”和“难贷款”的现象同时存在,使贷款需求得不到有效供应。 不能较好地实行差别化利率。基本上还是“一口价”,没有协商的余地,贷款利率一直高于其他银行,加上部分客户经理“吃拿卡要报”,加大了客户贷款成本,致使部分客户转向其他金融机构,造成了客户流失。同时,也给今后贷款营销带来了困难。 产品创新不足。现行小额农贷没有涵盖农户婚丧、治病、建房、教育等大额刚性需求,使民间借贷存在合理的生存空间;产品创新跟不上农村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链条越来越长的要求;没有开发出中长期贷款品种,不能适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户购买农机具等信贷需求。 投资范围狭窄。虽然可以购买国债或金融债券,但由于国债或金融债券的利息低于信用社存款成本,致使在这方面的投资很少。虽然转贴现收益更低,但由于贴现、转贴现纳入信贷指标考核,信用社办理转贴现的业务较多,很少考虑购买国债或金融债券。 金融发展不是金融部门的规模扩张,而是功能的强化。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管理的问题、人的问题、产品的问题和服务方面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只有在以上几个方面改革创新,才能走出流动性过剩的困境,实现科学发展。 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建议 农村信用社流动性过剩深刻反映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严重影响到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省联社搭建统一的资金调剂运用平台。以利于县级农村信用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防范流动性风险能力。同时,农村信用社之间加强协作,发放社团贷款,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的同时,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省联社争取国库券的代理发行权,在全省农村信用社发售。一方面满足广大农民对安全、稳定、收益较高的投资需求,增加农民理财工具,提高信用社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发售国债,信用社缩小存款规模,增加中间业务,有利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加强信贷队伍建设。适当增加外勤人员,不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使客户经理的业务素质不断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教育客户经理牢固树立“民富社兴”的观念,贴近农村,贴近农民,上门服务,廉洁办贷,以良好的工作作风促进贷款的营销。 实行客户经理制度,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增强信贷人员贷款营销的主动性。在坚持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的前提下,制订和实施合规免责制度,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合理的贷款损失率,对因违规操作和道德风险造成贷款损失的责任人,坚决给予严厉处罚;对因系统性风险、借款人意外原因或经营不善造成贷款损失的责任人,可以免于追究,使广大客户经理放下包袱,积极开展贷款业务。 完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借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先进做法, 完善贷款定价机制, 根据贷款对象、贷款金额、保证方式、风险程度和借款人经营状况的不同,合理确定信用等级和利率浮动幅度,改变“一刀切”的利率管理方式, 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客户群体。 开展业务创新。围绕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激活农村消费,考虑农民想什么金融需求、盼什么金融需求,积极开展服务创新,增加服务品种。一是结合国家“三下乡”活动,抓紧制订家电、农机具和汽车消费贷款办法,实行利率优惠、期限协商,及时提供适当的信贷额度,在激活农村消费市场的同时,实现信贷的有效投放。二是树立“爱富不嫌贫”的思想,开办农民建房贷款、婚嫁贷款、青年农民创业贷款。三是将小额联保贷款管理办法引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管理,使企业贷款像《农户贷款证》一样,在授信范围内,随用随贷。四是适应民营企业财务报表不真实、担保难和资金需求“急频快”的特点,积极动员企业办理抵质押贷款和多企联保贷款。五是按照《大联保体贷款实施细则》,积极探讨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方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授信,实行利率优惠。六是深入研究国家政策,开办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抵押贷款。七是细分客户,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研发不同的信贷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信贷需求。 (作者单位:济南市长清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银行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