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项目多了 产业兴了 人气旺了
赣县城乡发展名片越擦越亮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余亮 邱日来 记者谢满生 刘珊伊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4日

  近日,赣县义源大桥顺利合龙,有望年内竣工通车。赣县县委书记温庆锋自豪地介绍,这个全市最大的渡改桥项目,原设计只有双向二车道,赣县经过科学决策,自行增资增建两个车道,延伸引桥,连接高速公路互通,使该项目成为公路一级并兼城市主干道,从而激活了义源新区整体开发建设,进一步拓展县城发展空间。赣县人正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精心谋事、用心干事、专心成事,大力上项目、兴产业、聚人气,把实力、宜居、生态、幸福赣县的城乡发展名片擦拭得熠熠生辉。

  今年,赣县经过认真调研、充分论证,提出力争5年跻身全省十强县的奋斗目标。该县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提升城乡统筹发展能力。按照“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打造亮点”的原则,广大干部不断提升抓项目、破难题的能力,加快了项目建设步伐。梅林镇、茅店镇围绕项目建设实行倒排工期、分级调度、挂牌督办、每日绩效日志等制度,推进了用地保障、拆迁安置工作。赣县储潭统筹办超前规划建设安置新型社区,推进了安置区规划,征地拆迁已经完成了100多亩。县国土局、发改委创新思想,积极跟进,把县储潭试验区道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道路、巨龙公司废旧金属回收综合利用等3个项目争取列入省重点项目保障用地行列,共获得省级用地指标1262亩,占全市的近30%,是全省争得省级用地指标最多的县,着力破解了项目用地难题。今年以来,赣县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9个,亿元以上项目19个;100个“四化”项目,已开工在建89个。

  赣县坚持绿色个性化崛起,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该县以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低碳经济,打造了有色金属、食品、建材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按照“农业+旅游”“农业+文化”的理念,建立了赣县清溪、大湖江、桃江三大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绿化种植以一花为主、多花结合、四季有景、规模种植、各具特色的理念,形成了城南樱花、湖江杜鹃、麂山红枫、白鹭梅花等特色旅游景区;突出建筑地域文化特色,按照“城建+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的模式,把赣州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等融入该县的城市建设、旅游发展和项目建设中去,形成持久的生命力。今年前10个月,仅赣县经济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就超过去年全年总量,达154亿元,列省、市县属园区前茅;慕名来赣县旅游的人数达92.46万人次,旅游收入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6%和63%。

  城市和产业不断扩张,人气也在迅速集聚。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在赣县相互配套,相互促进,找到了完美的结合点。赣县按照功能混合的理念,将工业园区定位为城市新区来打造,大力完善园区内商贸、医疗、学校等配套设施,改善了园区环境,使务工人员足不出园即可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需求,有效地解决了园区企业招工难、留工难的问题。该县还创新工业园区开发模式,加快打造产业载体,先后建设了鞋业产业基地、钨和稀土产业基地、食品产业基地、电子产业基地、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全民创业园等承接平台,使工业园区成为为引人入城、聚集人气的重要阵地。随着城市品位的提升,昔日到赣州中心城区购房置业的本地人回来了,一拨拨外地人举家迁入,心甘情愿做起了赣县人。一年多来,赣县县城建成区面积新增4.68平方公里,达到16.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新增1.92万人,达到29.3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7.2%;县城框架进一步拉大,规划控制区面积达163平方公里。

分享:

来源: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李华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