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以高度文化自觉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
开创赣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崭新篇章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5日

以高度文化自觉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
开创赣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崭新篇章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史文清在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的讲话摘登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核心内容。赣州文化资源富集,文化积淀厚重,文化特色鲜明,具有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强大动力,以强烈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开阔视野、创新思路、勤奋务实,大力增强赣州文化软实力,为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提升文化传承力

  唯有对自己的文化拥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韧和坚守的从容

文化传承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没有文化传承,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无从谈起。唯有对自己的文化拥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韧和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传统文化代表和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心灵和智慧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表和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心灵和智慧。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创新,继承和弘扬和谐大同、为政以德、道法自然、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文化精髓。要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大力促进传统文化开发,实现传承与开发互促互动,把传统文化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发展优势。

  让红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华

  红色文化独具特性、独富特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向心力。赣州是一块红色沃土,这里留下了无数的红色传奇和永远的红色记忆,要大力弘扬以苏区精神和苏区优良革命传统为内核的革命精神,让红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华。要推动红色文化创作,把红色精神、红色故事融入文学艺术中,打造一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优秀作品。要广泛开展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读红色经典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使红色文化融入群众生活,成为时尚追求。

  大力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原创文化,打造一批具有民族气派、赣州特质的“文化名片”

  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光辉和经济价值。要挖掘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等区域文化资源,加强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大力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原创文化。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文脉传承,保护历史街区、文物建筑等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要通过与旅游、文博、节庆、民俗表演等行业联动,打造一批具有民族气派、赣州特质的“文化名片”。

  提升文化生产力

  大力提升文化生产力,铸造赣州最根本、最持久、最难以替代的竞争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发展最终将以文化来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生产力——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文化生产兼具这两种属性,即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相兼容,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要大力提升文化生产力,铸造赣州最根本、最持久、最难以替代的竞争力。

  促进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增加经济中的文化含量和文化中的经济含量

  积极创新文化业态,推行“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促进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增加经济中的文化含量和文化中的经济含量,加快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壮大报刊传媒、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印刷出版等重点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传输等新兴文化产业。要积极培育资金、产权、信息、技术等文化产业要素市场,通过靠大联强、跨地区跨行业联合重组,吸引知名文化企业前来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或企业总部,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性、高成长性产业。

  塑造人的灵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激励人们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也是重要的文化生产力

  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塑造人的灵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激励人们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也是重要的文化生产力。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塑造功能,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培育崇德崇文、宽容包容、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等人文精神,进一步凝聚起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精气神”。

  进一步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辐射力,使赣州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熠熠生辉

  文化传播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方面。在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的文化产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要深入研究文化传播的新趋势,加大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建设和应用,推动传统媒体与现代手段融合互动,进一步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辐射力,提升赣州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使赣州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熠熠生辉。

  提升文化服务力

  提升文化服务力,是衡量民生幸福的重要尺度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文化自强,而实现文化自强的最终目的在于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提升文化服务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题中之义,也是衡量民生幸福的重要尺度。

  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用得上、受欢迎的文化产品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以普通大众为对象的创作导向,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用得上、受欢迎的文化产品,多提供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积极探索公共文化事业多元化发展路径,推进文化的公益性建设、市场化开发、社会化运作,使文化发展和产品供给适应群众需求、合乎群众期盼,得于人民、服务人民。大力繁荣农村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性文化,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

  不仅要有足够的文化产品供应量,更要牢固树立品质是生命的理念

  文化之所以成为文化,首先取决于品质、品位。我们不仅要有足够的文化产品供应量,更要牢固树立品质是生命的理念。要设立专项资金,建立重大文化创作项目科学策划、论证和筛选机制,鼓励多生产出经得起人民检验、经得起时光筛选的传世精品。要着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涵,以关注现实、艺术精湛、思想深刻、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赢得市场和服务群众,使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让媚俗、低俗、庸俗的文化产品没有市场。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民生共建共享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能力,还取决于是否有完善的服务渠道和多元的服务方式。要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公益性文化投入机制,采取政府购买、集中配送、联网服务等方式,供给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抓好图书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美术馆、群艺馆、演出剧场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文化创造力,关注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文化民生共建共享水平。

  提升文化凝聚力

  文化的传播直达心灵,同化思想,征服人心,这种力量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比拟的

  文化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传播直达心灵,同化思想,征服人心,这种力量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比拟的。文化的凝聚力实质是文化认同,有了文化认同,文化才能对人产生感召力、向心力、凝聚力。

  增强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当前,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文化渗透愈演愈烈。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人们,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益加坚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人心,道德风貌焕然一新,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植根于人民群众的血液和心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众化、具体化、生活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植根于人民群众的血液和心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归宿感,筑起坚实的精神文化高地。

  以文化凝聚共识,使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

  文化对于民生,是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平公正,是重要体现;对于生活质量,是重要标志。要以文化凝聚共识,使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通过文化之力,形成巨大的磁场,团结、凝聚全社会的力量。

  提升文化创新力

  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质上也是文化创新史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发展源于创新,创新源于文化。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质上也是文化创新史。这次全会出台的决定,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主题,足见文化改革创新的重要性。我们务必把创新当作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使创新成为文化改革发展主旋律、最强音。

  用市场激活文化,用竞争激活艺术

  紧紧抓住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这个重点,大力推进报社、广播电视、文艺院团创新体制、转换机制,组建报业集团、广电传媒集团等,用市场激活文化,用竞争激活艺术。要运用市场机制提高文化产品营销能力,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占领市场、赢得受众。

  对赣州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创造性转化

  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生产出适销对路、被群众认可和接受的文化产品。要对赣州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创造性转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赋予时代精神和活力,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要在保持本土文化优秀基因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在促进文化交流融合中不断迸发文化创新的火花。

  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大厦,必然要有一批大师和大家来构筑;一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必然要有一批泰斗和巨匠来代表;一个地区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一批文化领军人物来领衔

  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大厦,必然要有一批大师和大家来构筑;一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必然要有一批泰斗和巨匠来代表;一个地区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一批文化领军人物来领衔。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政策,面向国内外柔性引进高端文化人才,通过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文化企业和高校,多渠道培养本土文化人才,重点引进和培养文化产业领域领军人才、创意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群体,发掘培养一批优秀名作家、名编导、名演员、名主持人、名编辑、名记者。探索建立文化人才评价体系、资质认证和激励机制,培育文化人才竞相涌现、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化服务惠及全民、文化产业势头强劲的文化沃土。

分享:

来源: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