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要闻 >> 正文内容

累计对外投资不到全球2%比重 中国企业亟待走出去

来源:21世纪网    作者:定军 杨永萍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8日

    核心提示:商务部指出,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非常有利。

  “中国对外投资仍然处在起步初级阶段。”

  9月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第十五届投洽会新闻发布会后分析认为,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非常有利。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国商会会长陈经纬同意上述看法。他在同日举行的中国海外投资年会上指出,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由“引进来”为主、转变为“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陈经纬认为,当今世界也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时中国企业加快在海外布局,实际重大的战略投资,在海外生产产品,产品销往海外,显得非常重要。 “中国企业的跨国公司出路在哪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如何破解金融难题?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 他说。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海外投资尽管增长很快,但是相比外国在华投资,仍微不足道。

  比如截止到2010年底,外国对华投资累计约1万亿美元。但是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下称存量)达3172.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7位,仅占全球投资存量的1.6%,只有外国对华投资的1/3。

  2010年中国海外投资同比增长21.7%,至688亿美元。不过相比2010年外国对华投资的历史新高的1057.4亿美元,仍显得比较低。事实上,目前中国累积的对外投资,仍不如2010年美国海外投资的3200多亿美元的金额水平。

  关键还在于,中国急切需要提高投资水平。目前商务部未公布中国海外投资的回报率。一些知情人士认为,中国的海外投资回报率很低,部分损失惨重。深究起来,问题在于中国的海外投资形式比较单一。

  比如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发布的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目前在贸易和直接投资的中间交叉领域出现了非股权形式的投资。非股权形式的价值超过2万亿美元,数额超过了全球对外投资1.万多亿美元的水平。绝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

  而中国目前海外投资进步很大,比如目前并购比重超四成,直接投资额比例下降,但是非股权投资远未起步。

  2010年,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4.7%,占流量总额的43.2%。并购领域涉及采矿、制造、电力生产和供应、专业技术服务和金融等行业。

  不过,全球非股权投资正在迅猛增长。2010年全球跨境非股权形式活动共产生超过2 万亿美元的销售额。这一数额中,合约制造和服务外包占1.1 至1.3 万亿美元,特许经营占3,300 至3,500 亿美元,许可经营占3,400 至3,600 亿美元,管理合约占约1,000 亿美元。目前在中国大量的企业,包括代工生产,订单农业,其实都有非股权形式投资的性质。

  这些非股权投资主要由跨国公司完成。2010 年,全球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外创造的增值约为16 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一。

  也正因为此,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与企业司司长詹晓宁有此指出,目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很多以非股权投资的形式存在做,不少企业没有生产基地,却控制了中国制造业某些领域的大部分生产和销售。中国企业也需要尽快走出去,这样可以从全球来整合资源,实现从全球来为中国配置完整的产业链条。

  “中国沿海地区的人工成本正在迅速上升,包括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转移到越南等国家去,中国企业可以采用非股权投资的代工和贴牌生产方式,国内的企业主要做设计和研发,这有利于中国沿海的产业升级。”詹晓宁在前不久的世界投资报告发布会上说。

  沈丹阳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很多好处,中国投资不仅给当地经济增长带来活力,而且为当地就业等方面也都带来很好发展。同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营能力和相对竞争力在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从总体经济发展战略角度,中国政府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9月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946。有报告称,人民币兑美元将向5:1的水平靠近。人民币升值会降低国内企业去国外投资的成本,是国内企业“走出去”的良机,同时这有利于解决因为贸易顺差加大导致外国对华实施贸易壁垒,影响中国出口的问题。

  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在京9月5日指出,中国人民币升值不失为抑通胀的有效举措。据悉,中国海外投资年会将于11月15日-16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和香港中国商会联合主办,主题为“全球资源重组与中国海外投资战略”。

分享:

来源:21世纪网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