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要闻 >> 正文内容

中国房产加名让人纠结 国外离婚:房产分割非焦点

来源:新华网    作者:宋媛、林凯、沈翀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7日

    在美国房子往往连带着贷款债务,在中国房子则意味着一生的财富,婚姻法的最新司法解释更是将“房子”和“财产”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了令无数人的纠结所在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宋媛、林凯、沈翀发自北京、南京、武汉“加个名字要缴几万块,真是不情愿,还得再想想,好纠结啊。”29岁的李小姐略带苦笑,“当初办房产证交了3%的契税、1%的维修基金,现在又得交4%,房子贵,加名字费用更高。”

    近日,记者在武汉房产交易中心采访时,恰好遇到李小姐夫妇,他们正在咨询房子的加名业务。

    “婚前两家人一起买了一套60多万的二手房,房产证上只写了丈夫的名字。虽然出资买房时,娘家出了大部分房款,但想着既然要结婚成一家人,也就无所谓。”李小姐介绍,在看到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后,她才想到要保障自己的利益,要求加上自己的名字。可是,加个名字也要交不菲的契税,这让她很是纠结。

    加名让人纠结

    李小姐的烦恼绝不是个案。在武昌和汉口的街头,本报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朋友,发现收入水平决定对征税和加名的态度。

    中高收入的市民大多表示,既然婚前房产婚后加名要征收契税是国家规定,那么就算缴纳一定税金,也会依法办理。而中低收入市民对此颇有微词,“以前可以不收的契税为何现在非得收?办理加名手续需缴纳上万的费用,太高,想加名有些犹豫,只能坐等国家政策。”

    而率先出台“房产证加名征税”的南京更加热闹。南京的鲁女士和潘先生结婚7年,家里有房产两套,房产证上分别是潘先生和其父的名字。结婚的几年里,潘先生多次提出要把鲁女士的名字加到自己婚前买的那套房子上,但鲁女士觉得,夫妻感情好,这事也不急,所以一直未着手去办。直到看到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鲁女士才将加名提上日程。

    就在夫妻俩准备证件时,南京地税部门8月23日突然通知,将要对婚前房产加名征收3%的契税。鲁女士仔细一算,以前只要花数百元工本费的加名费用,一夜就变成几万元。于是,要加名的想法开始动摇。“就这么多花1万多块,太不划算了!我老公以前在办理房产证的时候不是交过税了吗?”加还是不加,鲁女士心里有点纠结。“这两天老觉得,房产证上没自己的名字好像缺点什么”。

    纠结的不只是老百姓,还有各地政府部门。这不,还没等鲁女士纠结出结果,一天后,南京地税部门紧急发文,称“税务总局正着手研究具体意见,南京地税部门还在等‘通知’。”28日,鲁女士通过当地媒体听到:南京地税部门决定将暂不收取婚前房产加名契税。

    第二天一大早,鲁女士赶紧拉着老公,到南京房产交易中心申请加名。鲁女士说,从申请加名到最终办结要10天左右,现在还不知道政策的最终走向,只有先申请了再说,说不定过两天又要收。

    说来也是蹊跷,以前男女双方对于房产证是否共同署名并不关注。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在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出台之前,在25~29岁适婚购房者中,采取个人购房的方式占比高达90%以上。北京中原抽样统计数据显示,婚前购置房产中房产单独署名以男性为主,占8成以上。

    但如今,向“链家在线”咨询如何联名贷款购房的消费者增加了10%,此外,已婚有房族咨询房产证更名的情况也显著增多,链家地产首席分析师张月表示,未来预计将有20%以上的房产会更名共同持有。

    房子占家庭总资产的73.44%

    房子,原本和家、稳定、踏实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显得无比踏实。而如今,婚姻法的最新司法解释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将“房子”和“财产”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了无数人的烦恼。

    如果一个美国人看到中国很多夫妻正为如何以最低成本往房产证上加名而烦恼,一定大惑不解:在美国,很多夫妻离婚时争相把房子留给对方,因为房子往往连带着贷款的债务,而房子很有可能已经“资不抵债”。

    不过,对于很多中国人,房子往往意味着几代人或者一生的积蓄。

    在北京参加工作已满三年的小高,花光自己和父母的家底,在中关村附近买了一处80年代的学区房。“我得考虑房子周围的交通、学校等配套设施、升值前景,总之砸锅卖铁,买房也要一步到位。”面对房价短短几年间呈几十倍增长,小高觉得频繁换房,不仅手续繁琐增加购房支出,还得搬家、装修牵扯很多精力。

    像小高这样首次购房就押上全部身家,一次性到位买房的普通百姓不在少数。不知不觉中,房产支出在中国普通家庭中占比越来越大,堪称畸形状态。而且,这种状态仍然在继续。

     2010年9月,“清华-花旗中国消费金融与投资者教育调研”发布其第二年度调研报告,在中国城镇家庭受访者中,85%拥有自家房产,房产占家庭总资产比重高达73.44%。这组调查公布不久前,全球著名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发布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沈阳6大城市居民近期投资意愿调研报告,其中,千余人对“假设您目前手中有一笔闲置资金(比如100万元或以上),您会首选如何支配这笔资金”这一问题进行回答。结果,在楼市、股市低迷下,42%的居民投资渠道仍选择购买房产。选择储蓄、基金、黄金纸黄金、股票、商业保险的比例均没有超过20%。

    这些调研数据背后,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坚持认为中国在不断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大量的刚性需求,所以整体的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从长期来看向好。供给跟需求决定价格,这是经济学最简单的理论。特别是从2009年后,越来越多的有购房能力的人抱着既自住又投资的心态买房:“这些钱放在银行一两年后购买力或许就不如现在,再加上通货膨胀,还不如买房来保值增值。”

    “遏制全球经济的”房子

    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分析师薛建雄详解认为,由于当前投资渠道相对单一,面对疲软的股市,当没有更好的选择时,大量的资金无处可去,自然会流向房地产市场。同时,相对其他投资品,房产既有实用价值,风险更低,近年来的收益回报也很高。资金进入楼市,也成了保值增值的合理需求,所以民间对房产投资的热情一直很高。

    不仅普通消费者,富裕群体,面对限购令等政策,也没有从房产投资中全身而退,反而瞄准其中的高端市场——豪华住宅。今年4月在北京,《中国10大超级豪宅》排行榜发布后,其中一项新的调研结果引起人们关注:与沪深股指10年升幅只有50%相比,一线城市,以別墅为代表的豪华住宅10年来价格平均涨幅高达500%。和欧美富豪大多追求“人生奢侈”(如登月和探险等)不一样,作为新的投资和保值渠道,中国富裕群体更愿将购买豪宅列为奢侈品消费的第一选择。

    中国人喜欢攒钱买房的现象也引起国外媒体的关注。“中国人在寻找配偶方面遇到的困难正对全世界产生重要的经济影响,因为他们减少消费,攒钱以吸引潜在的伴侣。”西班牙《世界报》今年6月以“遏制全球经济的爱情”为题刊文称,如果说在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市场上没有消费,那么全球经济就会停滞。确实,中国人将三分之一以上的收入存进银行,远远超出美国人5%的比例。

    经过了一年多的起起伏伏,目前不论业界、官方还是大众似乎都达成一种共识:房价的过快上涨已如愿受到控制,但房价依然在高位徘徊,价格回落在短期内尚难期待。

    不少人的投资方向虽然从以前的购买住宅,开始转变到现在的购买写字楼、商铺以及异地买房等多种形式,但是依然没有退出房地产市场。据央行今年2季度储户调查显示,投资方向调查中选择“房地产投资”的居民占22.2%,仍是居民投资的首选。

    把一生都押到房子上?

    其实,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住房是可以用来保值的,众多分析人士表示,那些曾经试图用房地产来保值的国家最终只会形成泡沫。上世纪80年代有拉美等国,90年代有日本,本世纪有美国,但最终全部以失败而告终。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政府调控下。民众在购买房产方面已经略显理性,链家地产的市场观察报告显示,2011年三轮调控后,北京二手房市场的购房年龄开始逐渐走稳,逐渐回归到36岁左右,而在2010年9月时,购房人的平均年龄为27岁。

    “政府需要建立与发展多元化的金融融资体系,除了债券融资、股权融资,还应该包括投资基金、信托、证券等多种形式,这样,普通居民和机构的投资者都可以通过购买相关的金融产品,而不是直接购买住宅物业的方式直接进入市场。”中原地产华北区董事总经理李文杰告诉本报,热衷于投资房产的人们以后会有新型的投资房产工具,可以不买房也能投资房地产。

    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丰告诉本报记者,中国房改之后,随着房产成为家庭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于私有财产,尤其是房产保护意识开始加强。同时,近些年,房产投资进一步拉大了社会的财富分配。因此,随着中国经济模式进一步变化、房贷市场进一步完善,人们会慢慢学会理性投资,不会把所有投资都放在房子里。

    实际上,把家庭大部分财产押在房子上,已经给未来的养老带来了风险。近日,中宏保险携手零点调研咨询集团发布《中国中产家庭养老规划白皮书》,调查结果表明:人们普遍的养老规划仍停留在假想阶段,缺乏“未雨绸缪”的规划意识和实际的养老准备行为。同时指出,需要加大对养老的投资准备力度,这样才能为自己未来的幸福养老增强抗风险能力。

分享: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