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要闻 >> 正文内容

8月起物价或缓慢回落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韩晓东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8日

    从目前已掌握的价格监测数据看,8月CPI涨幅很可能低于上月的6.5%。尽管一些新涨价因素依然存在,但未来物价涨幅缓慢下降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在翘尾因素、经济需求变动等因素影响下,7月CPI涨幅很可能成为本轮物价上涨的“拐点”。然而不少悬念都掣肘物价有效回落的空间,如可能推出的QE3所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秋粮收成、生猪和水产品生产恢复情况等。要厘清这些悬念,难以回避对本轮通胀成因的探讨。

    作为宏观经济的滞后指标,物价出现拐点一般滞后GDP等指标半年左右。我国上一轮物价明显上涨就体现了这一特征,2007年二季度我国GDP增速达到15%的高点,到2008年2月,CPI涨幅达到8.7%的峰值。

    而本轮物价上涨则体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征。首先,经济指标“高点”出现的时点不匹配。2010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速达11.9%,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也于当年1月创出40%的高点,随后二者均缓慢回落,但到2011年7月物价涨幅却仍在创新高。

    其次,物价上涨的种类有所扩大。今年一度出现构成CPI的八大类产品价格同比全部上涨,这一局面并未在物价涨幅更高的2008年出现。对此的解释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需求全面过热引发的价格普涨,另一种则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传导所致。笔者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上述分析旨在说明,本轮物价上涨既有前期需求拉动的因素,又伴随着明显的成本推动色彩。从货币增速、经济增速等指标看,目前已回归正常水平。但严格来说,传统的宏观调控工具很难有效治理成本推动型通胀。当前我国劳动力、资源产品价格上涨态势短期难以改变,这将在未来一段时期推高物价涨幅中枢。在这种局面下,想要看到CPI涨幅回落至3%的通胀警戒线,可能最快也要到明年。

    无论是哪种通胀成因,猛烈的总量收缩终归可以起到物价下降的效果,但不得不顾虑所付出的经济代价。考虑到国内外经济出现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未来物价治理除了必要的货币政策调控外,还应从供给入手,适时出台必要的改革措施。

分享: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李华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