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构建“保险+康养”生态体系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作者:朱艳霞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5日
在银发经济时代,积极构建“保险+康养”生态体系,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乃至将养老金融作为保险业增长的第二曲线,已成为保险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在多家保险公司2024年报中,“保险+康养”成为频频提及的关键词,近期各家公司在养老赛道上也有新动向和新成果。
勾画养老金融“规划图”
从2013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到2019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再到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养老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路径和措施日渐清晰。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逐步建立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体系的明确目标。
一系列政策不断引领保险业积极投身健康养老事业。各保险公司根据各自战略和发展重点,勾画养老金融发展“规划图”。
今年1月,中国人寿推出“333战略”,提出养老等三大新增长极,并对养老作出具体目标和要求:全面加快养老金融跨越发展。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寿董事长蔡希良表示,公司将围绕商保年金、健康保险、普惠保险、绿色保险等领域继续加大产品服务创新供给,特别是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积极发展商保年金,确保个人养老金行业领先地位。探索将养老保险与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有效衔接。
中国平安持续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推进医疗养老生态圈建设,通过保险、医疗、投资、科技等业务条线协同运作,从赋能个人金融客户、企业客户、打造旗舰互联网医疗平台和自营医疗机构等三方面构筑服务体系,代表支付方,整合供应方,打造专业的家庭医生与养老管家,提供性价比最佳的医疗养老服务。
新华保险副总裁秦泓波表示,2025年,公司坚持高品质定位,做大做优服务端康养生态,以体系建设打造新华康养核心竞争力。在养老方面,将持续构建全国性乃至覆盖海外的养联体生态布局,满足多层次、差异化客户的康养生态需求。在医疗健康方面,将持续探索大健康板块升级路径,不断迭代现已日趋健全的医疗和健康服务。
为扎实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中邮保险精心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保险+医疗+健康管理+养老”生态圈。通过“轻运营+强管控”模式,甄选连接优质服务资源,建立全链路质量管控机制,快速构建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网络,精心打造“YOU享岁悦”康养服务体系,涵盖健康管理、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将推出旅居养老服务,提供一站式综合康养解决方案。
探索“保险+康养”生态
《方案》提出,支持资本实力较强、经营规范的保险机构,稳健有序投资养老机构、康复医院、专科医院等,参与发展居家、社区及机构养老服务。在支持养老产业、探索“保险+康养”的具体模式上,各保险公司有不同的实现路径和范式。
中国人寿积极探索符合国情、具有国寿特色的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构建“让子女放心、让老人安心”的养老生态建设理念,稳步推进养老服务多方式供给。截至目前,已在15个城市布局养老服务,拥有18个机构养老项目,推出3款“随心居”旅居产品,积极推进CCRC养老社区、城心养老公寓、康养旅居等3条产品线落地。
中国平安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国75个城市,累计超16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平安高品质康养社区项目已布局5个城市,均陆续进入建设阶段,上海及深圳项目拟于2025年下半年正式开业。
近期,新华保险新增8家合作康养社区,分布在南京、上海、厦门等地。同时,纳入新华保险康养社区入住资格函业务体系的运营康养社区已覆盖24个城市,总数达32家。
太平人寿“自有+第三方合作”社区近80家,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全国;2023年在苏州启动试点的居家养老模式已扩展至粤港澳地区6个城市,提供居家协助、住院康护和个性化定制服务。
泰康保险将“服务端”引入传统寿险的二维结构,形成“支付+服务+投资”三端协同的“新寿险”商业模式,满足社会创新变革下民众对养老服务、健康医疗服务的需求。目前,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布局全国36城43个项目,实现22城24个社区连锁运营,入住居民超1.6万人。
业内人士认为,在“保险+康养”协同模式下,保险公司正积极探索更加多元化的价值创造途径。通过融入养老服务元素,不仅增强了保险产品吸引力,还提升了新业务价值,为保单销售和保险主业注入新的活力。(记者 朱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