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金融公司 >> 正文内容

571亿元资产注入 第三家“国字号”核电巨头呼之欲出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0日

    本报记者 张晓玉

    央企核电资产大整合迎来新进展。国家电投集团核电资产证券化获批,旗下上市公司获571亿元优质核能资产注入,A股市场第三家“国字号”核电巨头呼之欲出。

    4月10日,国家电投集团产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投产融”)发布公告,近日公司获得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复,原则同意公司本次重大资产置换及配套融资方案。

    本次交易由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及募集配套资金组成。本次交易的拟置入资产为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核电”)及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合计持有的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投核能”)100%股权,拟置出资产为公司所持的国家电投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权。置入资产和置出资产的差额部分,由电投产融发行股份向国家核电及中国人寿购买。同时,电投产融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根据此前披露的资产评估报告,以2024年9月30日为评估基准日,电投核能的估值约为571.23亿元。2022年度、2023年度及2024年1月份-9月份,电投核能的核能发电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6.86%、42.55%和35.01%。

    截至目前,电投核能控股在运核电机组2台、合营在运核电机组6台,在运核电机组权益装机规模745万千瓦;控股在建机组2台,装机250万千瓦;拥有优良的沿海储备厂址。此外,作为中国第三大核电投资运营商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集团”)控股但尚未注入电投核能的在运和在建机组共有6台,合计装机规模807万千瓦。

    本次交易前,电投产融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均为国家电投集团。交易完成后,其控股股东转变为国家核电,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家电投集团,中国人寿及一致行动人对电投产融持股比例跃升至25.054%,跻身第二大股东。

    本次交易完成后,电投产融将置出现有金融业务,注入主要从事建设、运营及管理核电站的资产,从“能源+金融”双主业转型为国家电投集团旗下专业化核电平台,成为国电投集团核能发电业务的唯一资产整合平台,并且有望成为继中国广核、中国核电后的A股第三家核电巨头。

    添翼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吴婉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资产重组通过剥离金融资产、注入核电核心资产,实现了国家电投集团内部资源的战略性整合,推动电投产融从“产融结合”向专业化核电平台转型,不仅有助于强化集团核电资产证券化路径、提升核能业务的市场竞争力,还通过引入中国人寿等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为核电产业注入资本活力和协同发展空间,对央企专业化重组和能源结构转型具有示范意义。

    自2024年10月电投产融公布重组预案以来,截至2025年4月9日,电投产融股价累计涨幅91.20%,复牌后更连续多日涨停。截至发稿,总市值突破420亿元。    

    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麒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交易绝非简单的资产腾挪,而是国家电投集团在“双碳”目标下的关键落子,其战略意义一是打造国资改革样本:此次交易开创了“金融换核能”的独特模式,既响应了国资委提高央企资产证券化率的要求(当前核电资产证券化率不足30%),又通过中国人寿25%持股引入战略投资者,混改力度超预期。这种“上市平台专业化+战投引入”的组合拳,为央企资产整合提供了新范式。二是加速能源转型:在国家明确“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背景下,参考中广核借壳上市后融资超300亿元的案例,电投产融未来有望成为集团核电业务的资本引擎,助力我国核电装机占比从当前5%向2030年10%的目标迈进。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电投产融外,国家电投集团4月8日宣布,基于对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通过加快并购重组等方式,持续推进资产整合,推进优质资产上市。目前,国家电投集团控股的中国电力、远达环保也正在实施资产重组。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