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4家上市险企前10个月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3% 业务重心转向筹备明年“开门红”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6日

    本报记者 冷翠华

    截至11月15日记者发稿,除中国太保外,A股4家上市险企皆发布了今年前10个月的保费(注:文中保费皆为原保险保费)收入数据。整体看,4家险企前10个月共取得保费收入约1.91万亿元,同比增长3.3%;但4家险企10月份保费收入环比皆呈下降态势,其寿险业务保费环比降幅达39.03%。

    业内人士认为,10月份,上市险企寿险业务环比大幅下降,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当前上市险企寿险业务的重心已经转向筹备2023年“开门红”;二是寿险业整体尚未明显复苏,疫情反复对保险代理人线下展业以及消费者的保险需求有一定抑制。

    保费收入

    同比微增环比大降

    根据上市险企发布的数据,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人保和中国平安这4家上市险企今年前10个月共取得保费收入约1.91万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只经营人身险业务,中国人保和中国平安既经营人身险业务,也经营财产险业务,但中国人保的财产险业务比重高,中国平安的人身险业务比重高。整体上看,人身险业务是影响保险板块整体走势的核心指标。

    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人寿取得保费5745亿元,同比下降0.05%;中国平安取得保费6561.3亿元,同比增长2.2%;中国人保取得保费5343.2亿元,同比增9.3%;新华保险取得保费1489.9亿元,同比增1.1%。

    不过,仅从10月份来看,各上市险企保费收入环比皆大幅下降,其寿险业务保费环比下降尤为明显。其中,降幅最大的险企寿险保费环比下降58.1%,降幅第二大的险企寿险保费环比下降32.9%。

    业内人士认为,10月份保费环比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当前寿险公司将业务重心转移到明年的“开门红”工作之上;二是当前寿险业整体尚未明显复苏,市场成交持续低迷。

    寿险公司的“开门红”类似电商平台的“双11”,一般从每年的10月份或11月份启动。“开门红”期间,险企一般会加大增员力度和推出新产品的力度,同时还会将部分当年底取得的保费收入计入来年1月份的保费收入。

    今年10月份,中国人寿就率先启动了2023年“开门红”,平安寿险也跟进发力。11月8日,新华保险召开2023年业务启动会,该公司拟任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李全表示,2023年发展总目标是,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改善品质,实现核心价值的筑底回升。2023年开局战启动时间是近几年最早的一次,准备时间充足,要奋力夺取开局战的全面胜利。

   今年业绩不乐观

    明年有望复苏

    随着今年前10个月的保费数据出炉,业内人士认为,上市险企今年全年的保费格局也基本确定。整体来看,对今年全年上市险企的寿险业绩,业内人士持谨慎预判。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险企全年寿险业务的预期比较谨慎,受疫情反复、宏观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寿险市场增长难度仍然较大。

    招商证券分析师郑积沙认为,当前寿险业整体新单未见明显改善,供需两端均待修复。

    尽管对今年全年寿险业绩预期较为谨慎,但业界人士对2023年的寿险行业走势要乐观很多。

    杨帆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寿险业2023年“开门红”的预期比较乐观。

    中金公司分析师毛晴晴、姚泽宇认为,长达3年的行业改革中,寿险负债端跌幅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2023年有望成为复苏的起点。

    郑积沙认为,展望2023年的“开门红”,业绩有望超预期,进而推动板块估值持续修复,同时随着改革红利逐步释放,保险公司将重回价值增长周期,2023年上市险企NBV(新业务价值)在低基数背景下有望实现正增长。

    同时,从资产端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复苏,市场利率将企稳回升,利好保险估值修复;叠加权益市场有望震荡上行,保险板块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