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红土苏区展新颜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脱贫攻坚记事(连载五)
来源:赣州金融网 作者:谢文军 宋石长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17日
“我们可以没有承诺,但绝对不能没有义务”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在赣南,这首客家山歌久唱不衰。
在蟠岩村采访,当地的群众反反复复提到两个名字,一个是农业银行派驻的“第一书记”罗剑斌,一个是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钟永光。
罗剑斌是一百多公里开外的定南县人,妻子仍在当地社保局上班。而钟永光之前在外从事运输行业多年,家人都不在村里。为着一份共同的信念,两个人走到了一起。钟永光在村里所建的房屋,也成了两人“喜结连理”的家。
在村民的记忆中,两位书记虽然到任时间并不长,但在村里的时间比土生土长的当地村民还要多。而对于两位书记来说,虽想念远方的家,但现实却不允许他们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家人。“面对贫困户的生活实际,我们可以没有承诺,但绝对不能没有义务。”罗剑斌和钟永光话虽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却如出一辙。
“孩子3岁多,妻子有时候打电话来说烧得厉害,很想回去看看。但想想手头没忙完的事,最终还是放弃了。”说起这些,罗剑斌的神情闪过一丝失落但稍纵即逝,某种程度上,今天的生活才是他的习惯。
每一户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必须了如指掌,每一项政策的落实,都必须亲力亲为。多年扶贫的岁月里,水泥路通到了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口,饮用水全部改成了直通到家的山泉水;农业银行牙缝里挤出的50多万元扶持资金,变成了村里的甜叶菊、蔬菜种植基地和光伏发电站、贫困户生活急需的用品;120多万元“产业扶贫信贷通”,除了发放出去,还要想办法帮助让资金“生仔”、变利。
脱贫攻坚,只有实实在在地深入进去,才深知它的具体与不易。钟永光的妻子偶尔会抱怨:“有这样好的精力,用到咱们自己家,早就大发了。”钟永光则回复说:“咱是共产党员,村民选我来领这个‘家’,我总得有点情怀吧。”
其实,何止是钟永光、罗剑斌,奋战在扶贫一线的每一个党员干部,无不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地抓好政策措施落实,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百姓的幸福指数。
农业银行赣州分行办公室副主任、驻崇义县上堡乡赤水村“第一书记”朱传军就是其中的代表。
朱传军是主动请缨去扶贫的。赤水村是省级贫困村,距离市区近200公里。因为山高路远、条件艰苦、工作难度大,之前的派驻的几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没干多长时间都撂了挑子。
“每一次去村里,几乎都会被锋利的碎石子割破轮胎,最多的一次就换了4条轮胎……”即使每个星期可以回家里休息一天,但朱传军几乎两三个星期才回家一次,除了工作需要,他还要把车子的损失降到最低——因为车是他自己的。
虽然困难重重,朱传军却一头扎了进去。为了疾病缠身的村民,他四处跑腿,寻医问药;面对项目推进的重重困难,他顶风冒雨,到处找钱找人……2018年,赤水村顺利实现整村脱贫退出,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朱传军也被农业银行总行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踏进门槛,走进心坎;舍弃面子,做实里子。”农业银行的驻村“第一书记”丁彬、李小平、付志强、陈小武,扶贫干部王新来、曾涛、陈志伟、魏葳、刘志东、李澍、巫晓……一个个农业银行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下足了“绣花功夫”,赢得了大家的好评,不少同志评为了县里、市里、省里的先进。
尾 声
“哎呀嘞……原来(格)老屋烂渣渣,落雨一屋水花花,看看现在(格)新屋家,心中欢喜笑开花,党和政府(嘿)蛮关心,同志哥!幸福(格)日子到了我家。”
一曲曲言为心声的新山歌不断唱响,一个个脱贫致富的小故事振奋人心,一幅幅奋发图强的大画卷徐徐展开。2017年,瑞金在全市率先脱贫摘帽;2018年,会昌、寻乌、安远、上犹、石城、南康等6县(区)脱贫摘帽;2020年,于都、宁都、兴国、赣县4个县(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赣南革命老区历史性实现整体脱贫。
放眼今日之赣南,走过血雨腥风、饱受贫穷落后的广大人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无愧今天的使命、责任与担当,昂首挺胸,奋战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