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赣州,山清水秀,万物勃兴,孕育着丰硕的希望。去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1年再次亲临赣州视察,吹响了“新长征再出发”号角,给赣南人民以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
今年4月26日,赣州再传喜讯,于都县、宁都县、兴国县、赣县区4个县(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赣州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也标志着赣南作为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现整体脱贫。
“幸好有政府的各种医疗保险,特别是商业补充保险(农村贫困人口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解决了我儿子看病的大问题!”老刘说道。2016年,瑞金市叶坪乡王屋村二组贫困户老刘6岁的儿子患了白血病,这让还没有脱贫的老刘家里雪上加霜,幸好政府为贫困户购买了贫困人口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老刘一共花费医疗费131391.76元,新农合补偿37996元、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偿33631.84元、农村贫困人口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补偿50941.16元、民政医疗救助4411.38元,共计补偿126980.38元,补偿比例达到96.6%。其中,商业补充保险报销比例最高。
脱贫攻坚路上有保险
充分发挥保险行业体制机制优势,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是银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6年以来,赣州市不断探索保险扶贫模式,充分发挥保险经济补偿、风险防控、资金融通三大功能,运用保险机制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积极效果。
突出健康扶贫,深度参与“四道保障线”建设,缓解因病致贫、返贫。
为解决贫困人口大病保险保障之上的高额医疗费用,2016年1月29日,赣州市政府下发《关于赣州市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实施方案的通知》,自2016年起,赣州市政府每年从扶贫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为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人群购买补充医疗保险,经商业补充保险补偿后,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保障水平提高了约30-40个百分点,贫困户个人自负的医疗费由过去的36%下降到10%以下。通过这一做法,赣州市构筑起新农合、大病保险、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有效破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据统计,财政累计投入8.35亿元,商业保险机构支付赔款12.51亿元。
创新“会昌一站式同步结算”模式,为进一步方便贫困人口报销医疗费用。2016年,在医保局、人保财险等部门推动下,会昌创新推出“一站式同步结算”模式,医疗费从“报账制”变为“核账制”,群众从“多头跑”变为“不要跑”,大大提高了就医报账的效率,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之后逐步推广优化。
精准服务于都健康扶贫工程,在构筑四道医疗保障线基础上,于都全国首创“60周岁以上老人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受益人数11.12万人,累计支付赔款超3000万元。
石城县试点开办了非贫困人口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解决了非贫困人口就医自费比例偏高问题。
创新开办“精准防贫保险”,为临贫易贫人群提供因病、因学、因灾(含意外事故)、因赔偿责任、因生产资料损失等因素致贫或返贫的风险保障,通过“扶贫+保险”的模式建立我市精准防贫长效机制,消除贫困存量,控制贫困增量。
突出产业扶贫,深耕细作现代农业集群发展,防止因灾致贫、返贫。
聚焦现代农业,深耕三农保险,积极把中央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全力保障“菜篮子”“米袋子”,助力赣州实现从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积极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大力承保森林、水稻、能繁母猪、育肥猪、花生等保险,从2007年至2019年,我市农业保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由992.63万元拓展到2.6亿元,保障金额由1.75亿元提高到294.34亿元,放大财政资金效能113倍。为打通保险服务“最后一公里”,在乡村建立三农保险服务部48个,三农保险服务站332个,三农服务点1456个,农险专兼职人员169人,农村协保员1282人。
积极推动特色农业保险增品,根据扶贫特色产业和农户需求,因地制宜开办特色农业保险险种,培育农民致富增长点。在《关于在部分贫困县开展特色农业保险试点的意见》,以及《赣州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政策推动下,赣州在全市11个贫困县开办了甜叶菊、油茶、烟叶、黄鸡、肉牛、蔬菜、白莲等几十种特色农业保险。例如,针对宁都“五黄一白”特色产业,商业保险机构创新推出了“宁都黄鸡保险”、“宁都辣椒价格指数保险”等险种,全方位多维度的为宁都特色产业提供风险保障,解决农户生产的后顾之忧。
突出金融扶贫,为支农支小注入金融活水,解决增信难、融资难。
创新“保险资金支农融资+农业保险+扶贫小额信贷保证保险”运作方式,协助参保的贫困人口和关联企业更便利地获得免担保、免抵押、优惠利率的保险资金。2016年,赣州市财政筹集10亿元设立风险缓释基金,撬动80亿元银行资金发放“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用于发展地域特色明显的种养殖业及其他扶贫效果好的产业。
为充分调动参与银行的积极性,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赣州市试点开展“金信保”产业扶贫贷款保证保险,建立政府、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扶贫信贷产品,有效解决金融机构“不愿贷”,贫困农户“贷不起”问题。同时,为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赣州银保监分局联合市金融办积极推动“险资入虔”,运用保险资金扶持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涉农、小微企业和农业生产大户,目前累计引入保险资金42.8亿元。
例如,大余县河洞乡农户吴芳寿获得了190万元保险资金,新采购了10000棵杉树苗,解决购买苗木扩大生产资金不足问题,吴芳寿扩大生产后,新吸引20余户贫困农户就业,每人每天可得到80元左右的劳务报酬。
保监会定点扶贫县定南县总人口21万人,贫困人口为11299人,其中定南县第一人民医院为贫困人口就医的重点医院。通过“投贷保”保险支农支小项目支持,该医院获得1928万元保险资金,解决医院设备采购、补充流动性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新增床位236张,新增医疗服务人员230余人,医院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改善,为贫困人口当地就医提供了便利。
全面小康路上需保险
沉甸甸的脱贫成果来之不易,这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殷切关怀。2020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党的十九大强调,要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国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若。怎样才能更好发挥金融保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功能作用?
保险在完善防贫预警机制中大有作为。脱贫摘帽只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第一步,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是关键。在建立完善相对贫困帮扶机制和防范致贫返贫预警机制中,积极推广精准防贫保险。实践证明,精准防贫保险是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重要举措,是防止贫困边缘户致贫的有效途径,是控制贫困增量的有效尝试。
保险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有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是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经营风险的保险机构,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当遭受灾害事故导致生产中断,保险可以及时、迅速的发挥经济补偿功能,从而保证社会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保险资金融通,优化资金资源配置,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长期资本资源。
保险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大有作为。2019年10月28日,财政部等四部委下发《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我国新时期农业农村保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键在农村,农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农村经济抵御风险能力较差,通过保险机制,可以有效增强农村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合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