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讨账记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沈凌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20日
我是一个写文章的码字工,没人撑腰,讨起账来就不是那么容易。
到年底了,老板在结账,农民工兄弟在讨账,我也一样。不过现如今农民工讨账已经越来越容易,为啥?因为有总理撑腰呗!但我是一个写文章的码字工,没人撑腰,讨起账来就不是那么容易。
首先,海外账单不好讨,远隔重洋的,机票贵过稿费好多倍。不过很奇怪的是,德国人从来不赖账,不仅不赖账,他好像还生怕我搞不清楚账目,不到年底就用德国邮政给我寄来了账单。上面清清楚楚标明我发表了几篇文章,稿费的毛收入是多少,交税交了多少,扣除以后的净收入是多少。这样的账单收到了好几张,弄得我很不好意思。因为我给他们的稿子一年也没几篇,但是他们来来回回的邮票钱倒是付了不少。这方面,也体现出德国人的落后(被我留德的儿子称之为“德国药丸”),因为现在这样的网络时代,中国人早就忘记写信是怎么回事,德国人还固执地认为只有盖了邮戳的才算是正式账单。
其次,老朋友也会犯错。我和《证券时报》有二十多年的交情了,从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开始,《证券时报》就接受我的投稿,给我一个发表观点的平台,让我非常感动。我一直想,是不是应该免费给《证券时报》写文章表达一下自己的谢意?不过《证券时报》编辑说了,咱们不差你那点儿稿费。于是我有点儿得寸进尺,就说:“那你今年(2019年)还差着我三篇文章的稿费没给呢?!”啊,还有这事?编辑先生连忙帮我去报社财务部查账,后来告诉我,的确漏了三篇文章的稿费,一定补发给我。他们不知道,我这样的寒酸教授最小气,明面上不差钱,实际上一分一厘都算得清清楚楚,怎么可能让你漏发了稿费?所谓“老朋友,明算账”嘛!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朋友都那么好算账。去年结交了一个新朋友,叫招商银行社区的。据说是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办的网上社区,邀请我们去社区内转载自己原创的文章,会像过去的《读者文摘》一样,对转载的文章支付稿费。听上去让我很是感动。因为这几年来,虽然说写文码字越来越不值钱,但是能够支付这样的不值几个钱的新媒体并不多。新媒体一方面烧钱烧起来不得了,资本市场几亿几十亿供着它们,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们对内容提供者向来抠门,打着免费的旗号,就把人家的知识产权给侵占了。现在有个财大气粗的招商银行来付费转载,我岂不是有点儿喜出望外?
但是到了年底一看,怎么也少了好几篇的稿费没有付啊?人家的年轻客服比《证券时报》老朋友牛多了。“经查,你十月份发表的X篇文章不符合我们社区的要求,不予付费,请理解”。这个逻辑让我理解不了。因为社区发稿每次都是有后台审核的,审核时间还不短,那么既然审核通过,发表了,也在网上晒了两个月了,怎么就在付费的时候发现它不符合你们的内部要求了呢?既然不符合要求,怎么就在当初通过审核了呢?
我摇摇头,自觉年老智衰,玩不过那些新媒体的年轻人。既然他们也不再解释,只要求我理解,我理解不了就早点儿退出吧。这时候,寒酸教授又不寒酸起来,舍了几千元的稿费,也不会让我揭不开锅吧?只是年关到了,应该在年夜饭的菜单里扣掉茅台一瓶。
(作者系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