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证券 >> 正文内容

中国平安A股密集出手收"蓝筹" 一周五次回购耗资33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7日

       一周五次回购耗资近33亿 中国平安A股密集出手收“蓝筹”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致鸿 北京报道
 
  近几日,中国平安市场表现引人关注,截至6月26日收盘,报收于每股86.40元。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平安从6月18日开始,一周时间,5次回购公司A股股份,耗资近33亿元。
 
  开启股份回购模式
 
  6月18日,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称,公司实施了首次回购A股股份,购得约350万股A股股份,已支付的资金总额合计2.82亿元。
 
  中国平安表示,本次回购是公司发布50亿元-100亿元股份回购计划后的第一次股份回购操作,后续公司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方案实施回购,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随后,中国平安在6月19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回购1300万股A股股份,支付金额10.91亿元;6月20日,其继续回购300股公司A股股份,支付金额25188元;6月25日,回购约1978万股公司A股股份,支付金额17.21亿元;6月26日,再度回购197.7408万股A股股份,支付金额1.71亿元。
 
  2018年10月,中国平安曾在公告中披露了两项重大议案——《关于审议回购公司股份及相关授权的方案》和《长期服务计划(草案)》。
 
  根据中国平安6月18日的公告,首次回购股份将全部用于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包括但不限于公司股东大会已审议通过的未来年度长期服务计划。
 
  后续有关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情况,将按照相关规定另行公告。此外,公司的A股股份回购计划与长期服务计划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计划。公司2019年度长期服务计划已于2019年5月通过二级市场完成购股,该计划不会使用本次回购股份。
 
  对此,海通非银金融团队孙婷、李芳洲认为,长期服务计划加上员工持股计划,中国平安将公司长期业绩与员工利益绑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长期价值创造。
 
  中国平安今年前五月原保费收入3883.3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平安产险前五月原保费收入1091.57亿元,同比增速9.06%;平安人寿前五月原保费收入2649.61亿元,同比增速8.69%;平安养老前五月原保费收入117.01亿元,同比增速7.36%;平安健康前五月原保费收入25.05亿元,同比增速71.46%。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最新的研报表示,持续看好中国平安未来发展前景,维持“推荐”评级。
 
  孙婷、李芳洲认为,预计随着金融科技持续释放利润、投入不断加大,中国平安估值空间有望继续上升。
 
  偏爱优质蓝筹股
 
  事实上,中国平安近期在资本市场的操作远不止此。今年6月以来,中国平安接连三次增持工商银行H股,共耗资约14.2亿港元,增持股数约2.47亿股。
 
  除保险资金偏好优质的大盘蓝筹股外,这也与国际会计准则IFRS9不无关系。中国平安是国内率先实施国际会计准则IFRS9(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的上市保险公司,以公允价格计量变动计入损益资产的占比大幅增加。
 
  对于权益类资产的投资策略,此前,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表示,首先,考虑资产负债匹配的原则,每项资产的额度都会对利润等指标产生影响,必须通过不同的模型构建最优化的配置比例。如果权益资产占比过大,一旦发生波动就会影响业绩报表和偿付能力,所以要综合平衡财务、产品和投资等各个方面因素。此外,权益类资产不仅取决于企业本身,还要看企业所在的行业。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最新发布的《2018-2019保险资管业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末,在保险公司资产配置中,债券投资占比39%,银行存款占比12.3%,金融产品类资产占比18.5%,股票和公募基金合计占比10.8%,未上市股权投资占比5.7%,境外投资占比4.6%。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在新会计准则下,由于会计分类及核算、减值、估值等方法、模型和流程的变化,需要更新相应的公司规章制度,也需要进行数据和系统的升级改造,所以会对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新会计准则的技术更为复杂,并且其中还会融入内部信用评级、内部估值等难以和市场对标的环节,也需要更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保障。
 
  6月25日,中国人保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由于金融工具分类、减值、估值等政策的改变,新金融工具准则将对公司的财务报表、投资策略、偿付能力等一系列方面产生影响。目前,公司已完成了新金融准则的研究解读和影响测算工作,正在按照过渡期安排推动相关业务流程、IT流程、内控流程的改造升级。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