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赵萌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24日
产业扶贫可以实现“三变”,即“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如此,便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确保贫困户获得持久收益。专家认为,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因此,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从十个方面强化各项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举措,首要一项便是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实际上,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滞后是多年来阻碍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痛点”,同时也是我国金融扶贫工作中的难点。今年,《金融时报》记者在对两家国有大型银行金融扶贫工作进行实地采访和报道时发现,无论是海南临高,还是四川理塘,虽两地相隔万里且资源禀赋差异巨大,但银行机构对他们的扶贫工作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把“产业扶贫”放在了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工作的首位。
《指导意见》要求,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林草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
不难发现,《指导意见》对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提出了“因地制宜”的要求。如何调查研究资源禀赋、设计规划金融支持方式以实现因地制宜,是银行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川理塘是交通银行的定点帮扶县,海拔高,氧气稀薄,气候条件恶劣。“初到理塘之时,我用两个半月的时间,走遍了全县24个乡,深入调研了50余个行政村、16家企业,勾勒出了因地制宜帮扶理塘县的初步思路。” 交通银行扶贫干部、理塘县委副书记陈旭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据介绍,这个为理塘量身定制的帮扶思路是——围绕生态扶贫,通过扶持村集体经济,将资源投入聚焦在高原生态农牧业、网商、生态旅游业等领域;同时,充分发挥交通银行渠道优势,引进旅游开发、农牧产品加工等企业,帮助理塘县依托资源禀赋,加强“造血”能力。
而与四川理塘资源禀赋截然不同的是,海南临高地处热带北缘,光温充足,雨量充沛。于是,邮储银行立足其特别适合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产业优势,开发信贷产品,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按照“一县一业、一行一品”的发展思路,通过信贷资金支持贫困户发展地方产业,实现脱贫增收。
数据显示,荔枝种植已经成为海南农户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每亩收入可达8000元至12000元。值得一提的是,邮储银行推出的“农保贷”将信用贷款额度由原来的10万元/户提高至15万元/户,切实解决了农户的资金难题。据该行海口市分行行长梁丰介绍,截至2017年末,海口市分行在三门坡地区发放荔枝行业贷款近200笔,累计金额达2300多万元。
实际上,如今的金融扶贫,已不再局限于银行机构员工提着米面粮油到贫困户家中“送温暖”。一时脱贫并不难,难的是可持续脱贫。从“缓解一时之难”向“解决产业之难”转变,无疑是防范返贫现象发生、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重要方向。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欧青平近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防止脱贫人口返贫,最重要的是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同时更要注重帮扶的长期效果,夯实脱贫致富的基础。”
而要想实现帮扶的长期效果,产业扶贫具有先天优势。“以我去贵州扶贫调研的案例为例,当地扶贫产业是菌类加工,农户种植菌菇卖给龙头企业,企业进行加工和销售。一方面,产业扶贫可以通过吸纳就业的方式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更重要的是,贫困户成为了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一部分,实现了可持续脱贫。”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郭田勇强调,产业扶贫可以实现“三变”,即“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如此,便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确保贫困户获得持久收益。
专家认为,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是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产业发展与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挂钩机制和扶持政策。”郭田勇认为,之所以强调“挂钩”,原因在于产业资本本身具有逐利性,不一定会精准流向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要求将其与带动贫困户脱贫挂起钩来,是实现产业扶贫的现实需要。
“金融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将金融资源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扶贫政策等有效对接,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初期至成熟期的各个阶段发挥积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冯静表示。
事实上,目前,扶贫小额信贷和“两权”抵押贷款是落实产业扶贫政策精准到户的重要手段。据悉,为满足贫困地区农户小规模、短周期的融资需求,国务院扶贫办等多部门携手推出了“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的扶贫小额信贷,受到了农户的普遍欢迎。
而扶贫小额贷款在提升扶贫精准度方面优势明显。专家认为,这种“户贷户用、自我发展”的模式能够将有限的资源精准地分配给有发展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滴灌”式扶贫。近年来,扶贫小额贷款以“资金到户率高、还贷率高、项目成功率高”的“三高”特点,显著提升了资金的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邮储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自成立便一直专注小额贷款业务,是国内最早开发纯信用、无抵押小额贷款产品的金融机构,也是国内小额贷款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近80亿元,累计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1235亿元,服务43万人次。
“银行最大的资源优势还是在于信贷,如何为支持金融扶贫设计出更加灵活、更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信贷产品,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下一步需要探索的方向。”郭田勇认为。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