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桂浩明:换个角度看成交量变化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2日

    □桂浩明
 
  在股票交易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对数字是成交量与成交价,而量价关系也是投资人判断行情演绎趋势的主要指标。最近一个阶段,沪深股市表现疲弱,交易重心下移,同时成交量也在显著减少。很自然的,不少人从传统的分析理论框架出发,认为问题出在成交量上,因为成交量偏小,才导致了行情的下跌。再进一步推论,原因在于近期市场资金匮乏,尤其缺乏增量资金的介入,致使成交难以放大。于是,如果讲到如何才能提振市场,自然而然会提出的方法就是引入增量资金,实现双向扩容。
 
  其实,就当下沪深两市运行的实际状况而言,不能说近来没有增量资金入市。今年以来QFII额度不断提高,RQFII所覆盖的国家和地区也在增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底,累计有287家QFII机构合计获得994.59亿美元、196家RQFII机构合计获得6158.52亿元人民币投资额度。MSCI接纳中国A股以后,首批就有100多亿美元资金进入。有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以来外资通过QFII、RQFII以及沪港通、深港通等渠道,净流入了1400多亿元资金,这个增量也许还称不上太大,但无论如何也不算少。再考虑到年初曾经有过的基金热销状况,可以说股市还是获得了一定的增量资金。
 
  然而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既然有增量资金介入,那么为什么成交量却没有放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个方面是,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容,可交易的品种越来越多,但投资者能够集中力量关注的股票数量毕竟有限,于是也就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股票不那么受重视的状况,这直接导致市场平均换手率的下降。而换手率下降,自然会减少成交量。另一方面是,随着市场操作模式的变化,特别是各种违规行为不断受到打击,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中长期持有股票。去年的市场实践也证明,以投资取代投机,有望获得比较好的收益。虽然,要真正让人们彻底摒弃赚快钱的短线思维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市场格局演化的推动下,投资者的持股周期,客观上或主动或被动地都会有所延长,这也就使得尽管有增量资金入场,但因为人们更多偏向于中长期持股,以致股市的换手率显得不那么高,这样成交量自然也就不会很大了。
 
  这种相当数量股票被边缘化,以及人们持股时间延长的状况,当然也不独是沪深股市现在才有的现象,海外老牌市场也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如今的美国股市,看指数比十年前要高出很多,但如果从成交量来看,这么长时间来其实并没有显著的增加,而如果看换手率的话,则还有所减少。作一个横向比较就可以看出,虽然如今沪深股市的指数又进入低位,但如果从成交量来看,在国际上算是大的,而换手率更是在各国各地区的股市中首屈一指。在这个意义上,也许可以说,如今股市换手率较以前减少,成交量也不如过去大,这都是很正常的。现在股市表现疲弱,显然不能简单归咎于成交量不足。量价关系理论有其内在的合理因素,并且也是经过了长期实践的检验。但是,在具体使用时,还需要确定衡量的标尺,要看到换手率不可能无限制提高,成交量的增加也是有限度的。而随着市场稳定性的提高以及日趋提升的成熟度,过高的换手率还会下降,成交量的增加也会大大落后于整个市场市值的增加。市场规律便是如此,这是无法抗拒的。
 
  从市场发展趋势的角度来观察并分析成交量的变化,目的是避免走入机械的量价关系误区,进而能够基于市场发展及其所带来的新状况,科学地研判量价关系。就目前的市场而言,资金不足的现象当然还是存在的,但最根本的问题并不在此,而是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质量还不够好,市场自身的规范化程度也不够高,以及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也不够完善,或者说还有些情绪化。在这种情况下,股市自然缺乏持续走强的基础。此时,靠大量资金的堆积来推高股市,也许在短时间内是能够做到的,但其后必定是带来很大的泡沫,对此,二十多年来已经有过足够深刻的教训了。因此,在呼唤增量资金入市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市场疲弱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找对方向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
 
  (作者系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专家)

分享: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