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李海明 叶菁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8日
经过近6年的摸索总结,崇义县林权抵押贷款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成为该县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助推动力。至2009年底,该县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16亿元,抵押面积22.5万亩,直接受益农户达2600多户。——金融扶绿绿添金 透析崇义县林权抵押贷款
困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崇义县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林业县,拥有259万亩林地,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86%。2004年8月,一场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崇义县全面铺开,此次改革不仅取消了除育林基金外的所有税费项目,广大农民也真正成为了山林的主人,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农爱山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投资林业、兴办林业的活力也被激发。林业具有社会、生态和经济三重效益,但经营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大部分所有者由于手里资金有限,投资林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多数林农守着金山银山却无法依山快速致富。在取得长期稳定的承包经营权之后,如何得到资金的支持,成了林农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关键问题。
乐洞乡林农郑阳林在林改后,就因缺乏资金非常苦恼:“山是我的了,可要想依靠它致富,就必须加大投入。但我没存款,在银行也贷不到款,这‘无米之炊’叫我怎么做啊?”
出路:金融为林业发展注入绵绵动力
林农贷款之所以难,就在于林农“房不能抵,地不能押”——没有银行认可的抵押物。为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崇义县本着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使资源资本化、资本经济化的原则,制定出台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办法、森林产权交易规则等一系列政策,及时采取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森林资源资产保险业务和林业贷款贴息等金融支持措施,破解了农民贷款抵押“身无长物”的难题。
为优化产权交易环境,该县组建了集林权流转交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登记管理和抵押贷款等服务于一体的林业产权交易中心,为林农提供林权登记、变更、注销、信息发布、评估等一站式服务。在努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林业的同时,该县还积极引入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贷款主体参与,合力推动林权抵押贷款扩面增量,并与金融部门建立联动制度,充分运用“采伐权”和“放行指标权”防范信贷风险。同时,还建立了贴息项目的跟踪监督档案,做到事前有设计、事中有检查、事后有验收,保证了林业贷款贴息项目顺利实施。
森林资源资产是有生命力的生物资产,具有外部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为此,该县积极利用政府财政贴息的货币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了森林保险机制,有效地防范了林业经营风险,给经营者和金融部门吃下了“定心丸”。
效应:青山绿了,林业活了,林农富了
林权抵押贷款的推广,使林农育林、购林积极性高涨,林农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显著增强,出现了林农要山、爱山、管山的喜人局面。据该县2009年二类森林资源调查统计,该县活立木蓄积1289万立方米,活立竹9836万株,森林覆盖率88.3%,分别比“十五”末增加了120万立方米、2440万株、2.6个百分点,提前实现了“十一五”的计划目标。该县还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森林资源保护先进县,获得了每年300万元的奖励,连续奖励三年。
金融资金的注入,为林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良好基础,进一步促进了林木加工企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减少林业经营运行成本的同时,对资源培育的科技推广和林产工业企业的技改也产生了强大的促进作用,该县林业后备资源培育步伐明显加快,林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该县竹木制品加工业实现了由手工业式生产向工业化生产、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跨越,涌现出以华森竹业公司、华森木业公司和贵竹公司等为龙头的90余家竹制品加工企业,打造了“华森王”“贵竹”等一批品牌产品,崇义林业上市融资工作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林权抵押贷款给广大林农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林农手中的“死资金”变成了活资金,林业生产的投入有了保障,绝大部分借款户在信贷资金的支持下,开始走上规模经营、高效经营之路。该县林农黄承德,2006年在茶滩信用社以自己的林权进行抵押贷款40万元,在竹子资源丰富的铅厂镇投资开办了竹制品加工厂,当年就实现利润19万元,上缴国家利税20余万元,解决农民就业60余人。今年他又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在赣州投资经营赣州润生竹木制品厂。
有效的金融服务推动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农民增收,也带动了崇义经济快速增长,2009年该县实现林业总产值达12.96亿元。如今,全县大部分的竹木原材料和95%的“三剩物”均在县内实现了加工增值,企业通过“大厂连小厂、小厂建基地、基地连农户”,带动了企业发展和农民致富。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