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当我们谈论灾难时,我们要谈论什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4日

    文/李果
 
  当我们谈论灾难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一次次灾难带给我们无限的痛楚时,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灾难终会无情地再次降临,接受它、认识它,才有可能避开甚至制服它。
 
  日本是一个饱受地震创痛的民族,今年3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造访了东京临海广域防灾公园后,真切体认到日本官方和民众在灾难面前没有选择退缩和麻痹,而是勇敢地选择了认识灾难。
 
  临海广域防灾公园由日本政府耗资1000多亿日元修建,2010年起向公众开放。公园内最吸引人的一部分,是一座灾难及逃生体验馆。
 
  体验的场景设计在晚上10点,“乘客们”正乘坐电梯离开一家商场,此时地震发生了,“乘客们”只能向外疏散,并躲避沿途的各种灾害。此时分发给每位参观者的平板电脑,会根据参观者的位置,不断提出问题,如“室外有即将跌落的花盆,请发现它”,“路边有电线正在漏电,你该怎么办”。
 
  据临海广域防灾公园的工作人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公园已经接待了30万参观者,同比上一统计年度增加了两万人。她特别提到,“2011年3·11大地震后,到公园参观体验的人数大幅度提高。”
 
  四川同样是地震高发区。汶川地震10年来,四川还发生了数次破坏性地震,如2013年的芦山地震,2014年康定地震,2017年九寨沟地震等。期间小型地震也不断发生,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中国地震局公开数据统计,截至5月11日,四川省今年已经发生了28次小级别地震。
 
  面对灾难,四川官方和科研机构也选择了担当。仅就地震预警一项而言,四川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允许成都高新减灾所这样一家民间机构,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预警信息发布工作。
 
  5月3日,四川省科技厅、德阳市政府等联合宣布,四川省的德阳市、宜宾市、绵阳市平武县、凉山州德昌县、成都崇州市、成都大邑县、成都蒲江县等11个市县,将成为中国首批开通电视地震预警的地区。
 
  作为预警技术提供方的成都市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说,地震电视预警服务开通后,一旦发生地震,烈度波及范围内的广电用户,其电视屏幕上都将及时显示预警信息,以提醒民众采取有效的措施避灾。
 
  “通过与电视相联,打通了地震预警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王暾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在2017年九寨沟地震后,四川广电便曾有意与成都高新减灾所一起,开通电视地震预警服务,但碍于现行政策一直未获施行。
 
  根据中国地震局监测司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地震预警管理的通知》,地震预警信息应由县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提供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权发布。
 
  《通知》中称,对于任何未获得政府授权擅自发布预警信息的行为,一旦引发社会恐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按照国家有关法律,预警信息发布方须承担相关经济和法律责任。
 
  “最后由德阳市政府、德阳市地震局牵头,才最终推动地震预警信息在电视上的发布。”王暾说。
 
  四川省科技厅巡视员周孟林说,减灾所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经过多次地震的考验,其可靠性得到了检验。建议更多市州开通电视预警,大力推广手机预警、应急广播系统预警等,并在学校、医院等人群密集区和核电站等重大工程区域加强地震预警应用。
 
  11个市县开启电视地震预警后,四川省地震预警的覆盖面将新增约500万人口,约占四川地震区人口的10%。但即使如此,四川仍然有近90%的地震区人口不能收到地震预警。
 
  为此,王暾也呼吁尽早在四川省范围内全面开通电视预警服务,以解决四川地震预警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此外,5月7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还宣布将开建“川滇地下云图网”,拟用两年时间在四川、云南建设2000个监测站,通过采集震前地壳应力的变化数据,通过分析生成“地下云图”,进行震源深度小于20千米的破坏性地震的临震预报试验。
 
  王暾预计,等到“地下云图网”取得大量数据,则真正有可能实现临震前一周至几小时的预报。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