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评论:美国发动301调查意在提高知识产权要价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0日

    本报评论员 欧阳觅剑
 
  在中国对美“232措施”和“301调查”做出对等反击和强硬表态之后,4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了一条推特谈及中美贸易争端,他声称,税收将是互惠性的,一个关于知识产权的协议将达成。
 
  特朗普通过“232措施”,以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作为威胁,要求其他国家将矛头指向中国;他又通过“301调查”直接恐吓中国,声称将对中国约500亿美元出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在中国毫不示弱地公布反击措施之后,他还煞有介事地要求USTR(美国贸易代表)研究是否对中国1000亿美元出口商品征收额外关税。而他的上述推特暴露了真实意图,准备加征关税商品清单其实是“耍花枪”,其真正的目的是与中国达成知识产权方面的协议,他是以加征关税、发起贸易摩擦作为威胁,妄想逼迫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做出让步,提高美国的知识产权要价。
 
  实际上,特朗普要求USTR对中国发动301调查,重点就在知识产权方面。调查报告试图揭露中国政府在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的不合理行为。但USTR在公众调查中仅收到了大约70份书面材料。调查报告还将中国政府为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所做的一系列努力列为不合理行为。其意图就是要使中国停留在较低技术水平,从而需要为获得技术而向美国支付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费用。特朗普在一条推特中,毫无根据地指责中国盗窃了3000亿美元知识产权。由此可见其胃口之大、要价之高。
 
  特朗普抱怨美国贸易赤字太大,抱怨不公平贸易让美国失去了很多工作岗位,也声称要提高关税、减少进口来增加就业机会。但他们并不会真正打算靠增加美国制造来平衡贸易。奥巴马喊了多年的重振制造业的口号落空了,特朗普夺回就业岗位的口号也不可能去落实。美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着高附加值、赚轻松钱的环节(拥有知识产权),对低附加值、赚辛苦钱的环节(加工制造等)难有兴趣。因此,加征关税只能是恐吓,而不能真正付诸实施。如果减少从中国进口制造业产品,美国还是不会自己生产,只能从其他国家进口,其整体赤字反而可能增长。
 
  美国平衡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对美国国际收入的贡献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知识产权使用费,二是投资收益。2016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约为7500亿美元,但服务贸易顺差约为2500亿美元,其中知识产权使用费就有800多亿美元。投资收益项的顺差则约为190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知识产权。美国跨国公司赚取的利润要远远超过这个数额,还有相当一部分利润为了避税而留存在海外,没有转回美国国内。考虑到这种情况,美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赚取的利润可能要高于中国企业(一部分贸易顺差并不是中国企业的利润)。但这些利润没有转化为在美国的投资和就业,而是被美国一部分人占有,于是就使国际贸易看起来不利于美国。而这种表面的贸易赤字又成为特朗普提高知识产权要价的理由。
 
  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拿出了非常大的诚意,在技术转让方面做出了很多承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持续增强。根据新华社的报道,2001年中国对外支付知识产权使用费为19亿美元,2017年则达到286亿美元,中国知识产权跨境交易的逆差超过200亿美元。从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看,2016年中国向美国支付知识产权使用费79.6亿美元,比德国和日本都多,只比爱尔兰、瑞士、英国少。美国想提高知识产权要价,以增加知识产权带来的收入,实在是属于欲壑难填。
 
  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不能再做出让步,一是因为美国已经获利甚多;二是因为知识产权在全球产业链中分配过多,是造成国际货物贸易失衡的重要原因。知识产权的分配比例远远高于劳动,使得美国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创新和金融成了主要经济活动,而制造业等则持续萎缩,需要大量进口,因而形成巨额货物贸易赤字。也因如此,即使美国提高知识产权要价的要求得到满足,其货物贸易逆差的局面也不能改变;又由于跨国公司依靠知识产权而获得的利润有相当一部分留在国外,美国的国际收支也难以改善。美国如果真要改变国际货物贸易失衡的局面,需要做的恰好是降低其知识产权要价,从而营造有利于重振制造业、夺回就业岗位的市场环境。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