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桂浩明:发展专业投资者比降门槛更重要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8日

    □桂浩明
 
  按照证券市场的适当性管理要求,新三板市场对投资者设置了相应的门槛,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必须拥有不低于500万元金融资产。沪深股市证券投资账户超过1.3亿户,可谓数量庞大,不过就单个账户而言,持有的金融资产规模则不大,平均不到10万元。有统计显示,国内持有金融资产超过500万元的投资者,也就100多万人。这样看来,新三板500万元的开户门槛,实际上是把绝大多数投资者挡在了门外。事实上,在当下的新三板市场中,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开户数量也就40万左右(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挂牌公司的发起人股东和职工股东)。可见,相对于沪深股市,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者是比较少的,属于小众市场。
 
  也正因此,对于500万元的门槛,这些年来始终存在争议。一直有人认为这个标准定得过高,不利于新三板投资者队伍的扩大,也使其失去了发展的群众基础。不过,几年来的实践也表明,由于新三板对挂牌公司基本没有门槛,同时在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标准也比较低,而挂牌公司的自律与规范化程度也参差不齐,因此相对来说投资风险是比较大的,确实并不太适合普通投资者参与。近两年多来,新三板市场行情持续低迷,做市指数已跌破了推出时的1000点,绝大多数挂牌股票有行无市。尽管如此,却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市场反响,其运行总体还是较为平稳的。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不能不说与投资者有一定资产规模,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强,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个层面来说,一个较高的门槛,对当前的新三板市场来说,看来也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这也难怪监管部门近日再次明确表示,新三板500万元的开户要求暂时还不会降低。
 
  当然,换个角度来说,新三板又的确存在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而这已经成为制约其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数据显示,去年新三板11600多只股票的日均交易额不到10亿元。在无法迅速扩大投资者数量的情况下,就只能从投资者结构上去考虑问题了。现实状况是,前几年曾经有一些公募及私募基金投资机构,通过发行定向、专户产品等形式,参与了新三板的投资。可是,随着新三板行情的退潮,这些机构纷纷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状况,这也使得新机构资金对新三板望而生畏,踌躇不前。
 
  看得出,提升新三板对机构资金的吸引力,让更多资金能顺利投资新三板,并且在承担风险的前提下获取相应的收益,是恢复机构投资者对新三板信心的前提。而要做到这一点,在已经进行了包括分层、信息披露以及交易制度的改革之后,是否可以在扩大并且优化机构投资者队伍方面有所动作呢?譬如说,公募基金发行的开放式基金,是不是也允许投资新三板呢?或者也可以批准专门投资新三板的开放式基金。如果认为这些基金产品不适合面向所有投资者,那么是否可以比照分级基金的做法,设置一个几十万元这种相对较低的门槛呢?毕竟,投资新三板市场的风险,不会比投资分级基金更大。还有,外资现在也已进入了中国的资本市场,它们可以投资的领域很多,包括本周一推出的原油期货。那么,是否也可以获得批准投资新三板呢?
 
  环视当今国际市场,场外市场是相当发达的,纳斯达克市场就具有场外市场的某些元素。让外资进入,还有助于我国在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市场管理水平。还有,具有政府背景的一些国家级基金,同样可以把新三板纳入投资范围。在扶持新经济企业的发展中,不应该划出某个区域是政府基金不能进入的。
 
  由此,笔者认为,发展投资新三板的专业机构投资者,有效扩大并夯实新三板的市场基础,对于新三板有着重大意义,并且比简单降低开户门槛更有现实作用。
 
  反过来说,眼下新三板市场的一大不足,就是缺乏一支专业的机构投资者队伍,而这支专业的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培育,首先需要从机构投资者的扩容以及其结构的优化做起。显然,在这方面可操作的余地还很大,而一旦获得了较大的突破,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空间也就随之打开,其摆脱交易低迷、蓬勃发展的前景,也就一定会展现在投资人眼前。
 
  (作者系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市场总监)

分享: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