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专家:没有隐私安全的便捷性 只能是互联网饮鸩止渴

来源:新京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8日

    □盘和林(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
 
  用户的“不敏感”恰恰说明公众隐私被侵犯之普遍,使本应被注意的“隐私问题”内化为个体的默认潜规,将此蒙上了“便利”的合理化面纱。
 
  Facebook数据丑闻未平,李彦宏又把这一话题“接龙”到了中国。3月26日,其公开演说称,“中国人更开放,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引起广泛争议。
 
  事实上,这一观点本质是把公众隐私权置于商业化等价交换原则之下,即以隐私权让位于便捷性。
 
  不可否认,数据给我们带来巨大便利。无论新闻推送,还是阅读喜好,甚至订购外卖,服务商们“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我们”,呈现出的大部分“商品”都是你想要的。
 
  然而,这种看似的“便利”却使得数据营运商不规范的授权渐被“合理地忽略”。如今,无论手机厂商还是app开发商,使用第一步便是授权,即用户愿意将隐私供给后台。随着这一操作的普遍化,使得“授权”——本供商家与用户达成协议的初衷被内化,甚至成了使用软件的“必备条件”。这便是所谓用户“没那么敏感”的首要前提。
 
  更进一步,若以商品市场等价交换的视角审视,公众隐私权与便捷性是一次等价交换吗?隐私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其收益与成本的衡量具有天然不对称性,作为一种信息型的商品,具有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厂商在获取授权后,你的隐私便不再是隐私,即便撤销授权,相关数据也已难收回。这是互联网时代,必须将公众的隐私安全摆在首位的原因。
 
  Facebook也遭遇同样问题。剑桥分析,打着学术旗号收集数据,但却“顺便”坑了可怜的Facebook,后者在突然间就接到了2万亿美元罚款并受到公众谴责,这个时代,数据是个人无比珍贵的财产,Facebook泄露事件不仅影响到了受众个人生活,更影响到美国大选。倘若“便利”换来的是不理想的总统,这种事情民众真的愿意接受吗?
 
  诚然,互联网公司需要数据,但在数据保护上的工作真的做到位了吗?接到骚扰电话或骚扰短信已不新鲜,甚至一些关键信息也被暴露,在公众愤怒找寻数据泄露源头之时,却被贴上了“对隐私不敏感”的标签。
 
  此前,运营商明码标价用户手机号码,通过出卖用户、收集信息来赚取非法收入,国内相比国外确实在维权意识上有一定欠缺,但这并不意味着“隐私换取便利”的合理性。
 
  相反,用户的“不敏感”恰恰说明公众被侵犯隐私之普遍,使本应被注意的“隐私泄露”内化为个体默认潜规,甚至将隐私权的“被出让”蒙上了“便利”的合理化面纱。看来,强化隐私安全保护意识迫在眉睫。
 
  正如扎克伯格在道歉信中所说“我们有保护你的信息的责任。如果我们做不到,我们就不配拥有”,中国用户并非对隐私不敏感,而是缺乏对隐私和便利价值的衡量,不是在隐私问题上更加开放,而是在长时间地被代表与捆绑式授权下丧失了反抗的能力。
 
  至此,没有隐私安全的便捷性,只能是互联网“饮鸩止渴”。

分享: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