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斌:丰田的战略误判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7日
□陈鸿斌
丰田在生产油电混合车上轻车熟路,而油电混合车的主要技术,即电池、电机和转换器,均可直接用于生产电动车,尤其是在电动车的电机研发和生产上,丰田完全独步天下。偏偏这却使丰田严重误判形势,始终在电动车生产上按兵不动,以致先机尽失。
当前的全球汽车行业,堪称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就是由电动车所带来的新汽车革命。挪威、荷兰和德国等多国已相继出台了禁止产销燃油车的时间表。而全球汽车生产大国日本却在这一大潮中行动迟缓,尤其是在全球汽车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丰田公司,更是步履蹒跚。
丰田公司去年11月7日发表了半年期财务报表,去年4月至9月的决算显示,主营汽车业销售额10965亿日元,同比下降1.8%。尤其作为丰田的主要市场北美,销量比上年略减,跌破140万辆大关,利润1411亿日元,还不到上年2968亿日元的一半!这恰如一名完全有实力获取奥运会金牌的选手,却因心理素质不过硬,在比赛中遭对手碾压。
这一尴尬的业绩报表,显然与丰田公司以不变应万变,继续全力生产汽油车以及极具“自娱自乐”色彩的油电混合车密切相关。丰田在生产油电混合车上轻车熟路,而油电混合车的主要技术,即电池、电机和转换器,均可以直接用于生产电动车,尤其在电动车的电机研发和生产上,丰田公司完全独步天下,偏偏这却使丰田严重误判形势,始终在电动车生产上按兵不动,以致先机尽失。
出现如此严重的战略失误,当然对丰田公司的股价产生影响。去年11月底丰田公司的股价为7044日元,仅比该公司的前身丰田自动织机的股价(6970日元)高出74日元,这一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提。2016年年中丰田股价更一度曾跌至5000日元的超低水平,而2007年3月该股价曾达到8390日元的历史高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对这家日本企业的信心已经崩塌。
去年11月27日,丰田公司举行了姗姗来迟的“汽车电动技术说明会”,展出了电池、电机和转换器等电动车实物,诸多技术人员详尽说明了从第一代到目前第四代混合动力车“普锐斯”是如何走过来的。而此前丰田是很少如此毫无保留地展示其核心技术的。当然,现场观众很自然会问及何以在电动车大潮中如此举止失措,丰田公司技术人员顾左右而言他,只能以“我们对此充满了危机感,正在全力以赴”来应付。
在为此举行的记者会上,丰田公司动力开发部长如此回应:“此前公司确实有自以为是的问题,我们正在反思。对于顾客需求强烈的电动车,丰田公司的技术储备是不足的。”在电动车的核心技术领域,丰田公司并不欠缺,只是未能其转化为产品和企业效益。
在电动车研发方面,丰田公司主要依靠马自达公司。去年9月,丰田和马自达以及全球汽车行业顶级零部件供应商电装公司组建了一家新企业,专门攻关电动车,新公司名称是EV C A Spirit。EV即电动车,CA即common architecture,即共同组织之意,旨在以较少的经营资源开发多种车型,此举体现了马自达公司的开发思路。
丰田公司在电动车研发和生产方面如此滞后,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采用模型库开发上起步太晚。马自达公司在日本汽车行业捷足先登,而在全球领域则是德国企业早着先鞭。通过采用这一方法可减少试制车型,降低成本,加快研发速度。
那么,丰田公司为何在这一环节掉链子呢?实际上,丰田技术人员也曾在该领域发表过很出色的论文,但关键是一旦要付诸实施,公司高层怕担风险,讨论就没完没了,总是没有结论。世上没有一项全新技术是全然没有风险的,畏惧风险,当然也就没有魄力去挑战风险,也就无法充分释放潜能,无法取得领先优势。如今丰田领导层变得非常内向,不再愿意出访,甚至都不愿与企业以外的人们交流。一个生产如此全球化的企业,其掌门人居然无意关注全球的市场动向,这样的企业即便底子再厚实,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也是非常自然的事了。正是从这一意义而言,如今的丰田公司成了实力很强但心理素质脆弱的运动员。
就电动车生产而言,电池的研发和生产是至关重要的。日本的主要电池生产厂商是松下公司,丰田20年前就开始与松下公司携手攻关车用电池,但那种电池是用于混合动力车,与全电动车的电池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过丰田公司眼下也只能继续与松下公司合作。但松下的电池生产能力已被中国企业甩在了后面,中国电动车企业所需要的电池,也已从日本厂商转向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日本正在重蹈昔日电视机领域的等离子和液晶技术的覆辙。
在电动车生产领域,如今国际社会流行的是“工程服务公司(engineering service)”。这些公司虽然不具备量产能力,但却具有研发和推出新车型的能力,在很短时间中就能开发出新产品,并可向汽车厂商提供设计图纸。目前在欧洲,奔驰公司、宝马公司和大众公司等都在与这样的公司联手生产电动车。中国汽车企业弯道超车,立志在电动车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如今在技术和生产规模上都已取得了领先地位。
在国际市场上,日本家电行业早已退居二线,接下来是否轮到日本汽车行业了呢?如果包括丰田在内的日本汽车行业还是抱残守缺的话,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作者系知名日本问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