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祝乃娟:理顺教师队伍的薪酬与准入机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08日

    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张汝财提出,因收入与工作量不成正比,目前很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不愿当班主任,工作热情不高。因此他建议,应提高教师绩效工资,明确和提高初中班主任津贴。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初中,小学亦是如此。尤其是,近日全国两会期间,针对备受社会各方关注的小学“3点半现象”如何破解,教育部长陈宝生坦言,“3点半现象”既是年轻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也是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如规定中小学校后服务全覆盖,将开展课外活动作为放学后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地方尝试“弹性放学”。如果学生放学后又在学校进行各类托管,班主任的工作量还要增加。那么,对小学教师来说,提高绩效工资与班主任津贴也是非常必要的。
 
  3月3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谈到教师队伍建设话题时说道,“要把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师待遇保障落实到教师的心里面去,让他们脸上充满笑容。”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永远都是发展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保证。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意见明确指出,要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实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地区,根据实际实施相应的校长收入分配办法。
 
  该意见切中时弊,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令人激赏。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收入中,主要是由工资与津贴组成,教龄津贴与班主任津贴标准都比较低,尤其是对班主任而言,津贴标准与其繁重的工作量非常不对等。另外,还有一种不合理的现象是,学校里教学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的绩效工资高于一线教师以及班主任的绩效工资,教师绩效工资的核定需要更加理顺与透明化,教师薪酬体制改革最终需要体现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意见也指出,要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优先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紧迫的领域,重点用于按规定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同时,需要尽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突出教师主体地位,落实教师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
 
  提高教师待遇,除了保障教师这份职业的荣誉感以及切实保障教师具有一定的生活水准以外,还应该达到一项政策效应,那就是吸引更优秀的人才进入到教师队伍中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那么,教师队伍的优化至关重要。
 
  因此,需要尽快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政策,逐步将修习教师教育课程、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上述意见提出,要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专业专科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遴选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学历标准的确立,将会保证教师队伍基本的人才水准,关键在于其落地与执行,现实中大量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学校招聘不到优秀的、符合学历要求的教师,要么编制不够,要么待遇较低而导致岗位吸引力不足,最后可能通过社会招聘以代课老师来补充。未来,在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收入的基础上,应该合理放宽岗位编制,多吸取学校的岗位需求意见,并严格执行教师准入条件。同时,还应该建立明确的教师退出机制,只有优胜劣汰机制的确立才能确保教师队伍的优秀与水准。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