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前,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接受采访时表示,有必要整顿培训机构的超前教育和增加学生负担的大教育。
超前教育的问题在我国一直存在,这主要是指民间教育机构的培训内容,无论是语数英,还是理化等学科,他们的教学内容相比于学校的课本内容,知识点明显带有超前性,难度也较大。但家长们却趋之若鹜。2017年12月新浪教育发布了《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在全国范围学生家长中收集了有效样本5万余份进行调查,调查显示,教育支出已经占到了中国家庭支出的20%以上,其中在小学和中学的12年中,课外辅导费已经超过了学费和生活费成为第一大支出。事实上,民间教育机构与教育主管部门主张的减负之间的张力一直持续存在。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鉴于城市里“小升初”的压力,家长们纷纷为孩子早做打算,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地禁止“杯赛”与升学挂钩。比如在2月23日,教育部发了一个《十项禁止》的通知,其中,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各类竞赛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尽管杯赛有一定的合理性,它可以选拔出一些天才以及拔尖的孩子,但是“全民”杯赛或者全民奥数显然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大的功利性,就是为了升学进入名校或者优质民校考虑。
其次,很多小学有“三点半放学现象”,三点半放学后,家长通常不能及时接,学生们普遍参与的是课后托管机构或者学习培训机构的课程。家长们的考虑是,这样一方面安排了这段时间,另一方面也正好学习了额外的知识,加大孩子自身的成绩竞争力。教辅机构要想顺应家长这些需求,就必须使自己的教学内容相比学校书本带有明显的超前性。
俞敏洪委员认为,教育一是要下降教育难度,二是要关注学生的特长教育、全面发展。他还认为,“中国的考试体制也要有所变革,幼升小、小升初考试,是百分之百要取消的。”这些改革方向都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难就难在这些改革不能靠自身独立去完成,它们都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些环节,自身改革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整体改革的方向与进展,也同时需要其他相关改革的辅助。比如,在大城市,幼升小、小升初考试并不是明面上的,但是一些学校为了选拔生源依然存在“暗考”,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高考时本校能取得好成绩,高考成绩好就可以保持学校的声誉,学校的生源也会一直有所保证。因此,解决幼升小、小升初导致教育超前问题,可能还是需要从高考改革做起,以期发生改革倒逼效应。
另外,俞敏洪委员认为应该关注学生的特长教育与全面发展,这主要是针对单纯的生本教育以及升学而言的。其实,在特长教育方面,目前城市的现状是,家长比学校做得更多,除了各种教辅机构人满为患,艺术类培训机构的名额经常也供不应求,也不乏高端的学费昂贵的科技类兴趣班,机器人课程、编程课程等。应该说,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发展,但也不乏一些家长具有功利性,因为升学时特长生可以加分,不过,这也将在2020年前全面取消。近日,刚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出,改进招生管理工作,继续清理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尚未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项目的地方,要从2018年初中起始年级开始执行。
综上所述,超前教育问题的解决,最终需要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在保证高考制度原有公平性的基础上,改革考试制度,倒逼幼升小、小升初这两个环节;同时,继续推进教育资源投入均等化改革,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均等化改革,这样才能有效抑制家长们揠苗助长式地培养孩子、千方百计地择校的冲动。只有解决好了这些根本性问题,整顿教辅机构的超前教育才能起到明显的效果。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体系也需要不断融入多样的教育,无论是科技类教育,还是艺术人文类教育,都需要去除功利性,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对于教育而言,公平是底线,有质量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