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评论:乡村振兴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13日

    如今,我国互联网、物联网、金融技术、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发展神速,交通物流业发达,这为农业开拓市场,为农村产业集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业,建设特色小镇等提供了新动能。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比大,城乡差距和“三农问题”比较突出。为此,改革开放以来有20年、2004年以来连续1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都是“三农”问题。中央一号文件几乎已成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继“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而又具体的部署,这预示着我国乡村振兴将进入全新发展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在乡村更为突出,城乡差距和“三农问题”之所以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是因为这既是资源禀赋差异带来的,也是二元经济结构和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策的产物。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解决“三农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加快了相应的政策调整与落实。从2000年提出粮食直补的政策构想,2004年在全国实施,到2006年元旦全面废止农业税,再到2016年、2017年提出推进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这些政策使农业、农村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我国全面开创新时代的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只是,在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城乡差距没能得到显著改善,甚至出现了扩大趋势。这种状况不仅表现在农业供给质量不高、结构失衡、农民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上,还表现在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基础设施和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待完善等方面,所有这些使得“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步比较快,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这就为工业反哺农业,实现乡村融合发展,汇聚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并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可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要求,也是适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而提出来的。此谓“天时”。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依靠经济要素的积聚及其效率的提高,其中科学技术的作用尤其重要。如今,我国互联网、物联网、金融技术、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发展神速,交通物流业发达,这为农业开拓市场,为农村产业集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及观念的转变,城市居民对绿色、安全的优质农产品和乡村美好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又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业、建设特色小镇等提供了新的动能。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数据,当下我国“互联网+”相关产业增加值已占农业增加值的14%;乡村旅游产业占8.9%;新产业、新业态对农业、农村社会总产值的贡献率超过了20%。此乃“地利”。
 
  更重要的还在于,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乡村振兴创造了“人和”的条件。十九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不仅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升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高度,描绘了“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美好前景,而且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道路,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在深刻而又准确地把握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党中央还清晰地勾勒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这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为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增强了信心。
 
  正是基于天时、地利、人和,完全有理由确信,我国定能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并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目标,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作者系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分享: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