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殷怡:机器、平台、大众 成就未来商业的 三大关键要素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0日

    “Facebook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台惊人的力量,成功的产品在未来又将呈现什么样的状态?我们该如何效仿苹果、Google等这些巨头获得的成功?”
 
  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安德鲁·迈克菲(AndrewMcAfee)与埃里克·布林约尔森(ErikBrynjolfsson)在今年出版的新书《机器、平台、大众》(Machine,Platform,Crowd:HarnessingOurDigitalFuture)中,重新思考了三者究竟会对公司的经营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多大的影响。
 
  事实上,这并不是迈克菲第一次谈论机器人与人类的未来,早在2014年迈克菲就与布林约尔森发表了《第二次机器时代》(TheSecondMachineAge)一书,宣告第二次机器时代的到来。与上一本书不同的是,《机器、平台、大众》这本书更多地着重于引导商业领袖去透彻理解人工智能、科技巨头公司以及大众的力量。
 
  数字化为现代商业带来三大革命性突破
 
  人工智能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数字技术正在入侵实体世界。迈克菲与布林约尔森非常清楚如何掌握这种数字化的转变,“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头脑和机器、产品和平台以及核心人群的整合。”
 
  两位作者在书中总结了数字化的最新发展为现代商业模式带来的三类改变。首先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从人到机器的转移。过去,人和电脑联手合作,并借助电脑增强了自己的能力——作者称之为“标准合作伙伴关系”。但随着计算机不断改进、有了更多掌控权,这种模式正在瓦解,例如无人驾驶汽车、在线翻译软件和无人收银商店。
 
  其次是产品向平台的转移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发生。例如,不拥有汽车的“出租车公司”Uber、没有任何酒店物业的“酒店经营公司”Airbnb、商品丰富但没有零售商没有库存的阿里巴巴、自己不创造内容的“媒体公司”Facebook。虽然利用平台创造市场并非易事,但平台一旦运作成功,就会产生巨大的网络效应。
 
  以上的种种案例成功引出了第三大重要转变,即在于由大众推动的实验与创新。“乔布斯与iPhone的成功,正是因为汲取了来自各行各业专家的智慧,为解决困难创造了无限可能,才最终实现了苹果公司价值的飞跃,Google同样如此。如果我们对未来做出了错误的预判,那么这场新经济,甚至是社会政治状况都可能朝着我们不希望的方向发展。”迈克菲表示。
 
  迈克菲就与布林约尔森认为,在上述三类转变发生的情况下,机器、平台、大众三者的平衡,都将对我们如何经营公司和实现生活理想有着巨大的影响。
 
  未来已来
 
  依据上述三类目前已经发生的转变,迈克菲与布林约尔森还在书中对未来数字化的进一步蓬勃发展做出了预判。他们认为,尽管还有人认为人类大脑比机器具有更多的创造力,但依然不可避免的是,机器将在建筑、设计以及音乐创作方面超越人类成为大师。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人类的决策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事实上,早在2012年,迈克菲就曾在TED发表演讲,讨论的主题是“机器人抢了我们的工作吗?”他在演讲中表示,许多知识工作都会受到技术的影响,此前,蒸汽引擎等技术武装了人的体力,而现在技术将武装人的智力。不过虽然机器人正在抢走我们的工作,但其实真正的重点是,人类可以被解放出来,做其他的事情,减少贫困和苦差事,减少世界各地的苦难。
 
  书中还提到,未来最成功的企业都将是平台型企业,而非单纯地销售产品。也就是说,未来的企业将通过效仿Facebook这样的平台,让人们今后大部分的活动都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例如在平台上联络朋友与家人、分享图片与信息、阅读出版社发布的新书内容等等。这类平台的秘诀就在于,有越多的用户使用它们,平台的价值就越大,这也是所谓的“网络效应”。
 
  按照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Christensen)所创设的“创新者困境”理论,对于那些对技术创新和数字未来抱有兴趣的初创企业和老牌传统企业的人来说,迈克菲与布林约尔森的《机器、平台、大众》都是值得阅读的书籍。

分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